李洋
摘 要:中國特色城鎮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城鎮化的實踐關系到億萬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針對這樣重大的社會問題,迫切需要科學完善的理論進行指導。
關鍵詞:城鎮化;新時代;理論;習近平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003-02
在2013年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城鎮化要把握四條原則:以人為本、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1]。
一、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思想
習近平以人為本的思想,從哲學層面來說就是重視人的主體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揚人的主觀能動性,以人為本的世界觀貫穿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方方面面,具體到城鎮化建設方面,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我們現在進行的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人與城市的和諧共處。我國人口眾多且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由此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必然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艱難過程。是對我國人民生產、生活方式,乃至思維習慣的系統性改造過程。
其次,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為了服務城市中的人而實行的,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
除了在宏觀上對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進行布局之外,習近平總書記還談到過具體事例——戶籍改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思想在具體事例中是如何落實的。
戶籍制度改革是人的城鎮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歧視,嚴重阻礙了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戶籍制度要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養老保險轉移接續辦法,提高統籌層次。要繼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加快棚戶區改造[3]。
從上面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戶籍制度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城鄉社保體系、建設更多的保障性住房,這都是為了城市中的人生活得更幸福而做的,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以人為本、心系人民的辦事特點。
除此之外,在其他很多場合,習近平總書記都談到了戶籍改革中的具體問題,包括進城務工人員落戶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權等問題。這些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實際是城鎮化問題的幾個小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對這些問題,不僅有高屋建瓴的指示,也有微觀上的關懷,這充分說明了他將“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理念已經貫徹到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中去了。
二、優化布局的城鎮化思想
根據城市地理學的相關論述,城鎮總體布局有網格狀、放射狀、環狀等幾種形態,無論哪一種形態,講究的都是優化布局、合理使用各個功能分區。因為城市布局的目的是讓所有的生產要素得到合理化配置,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是建設用地的需求量不斷加大,部分城市出現了將耕地、林地改造為建設用地的情況,建設用地的比例上升,為城鎮化帶來了諸多便利,但是也造成了一系列問題,比如城鎮布局的不合理、新城鎮缺乏完善的配套設施等。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的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的城鎮化,建設用地粗放低效,一些新興城鎮、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過大,建成區人口比例偏低,最終導致城鎮化走向了“空心化”。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重大問題呢?習近平總書記從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出發做了重要指示:“要按照嚴守底線、調整結構、深化改革的思路,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4]
城鎮建設用地集約程度的提升,實際就是城市布局的改善。
第一,從土地資源的利用上來說,城鎮建設用地的集約程度提高了,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的“空心化”,減少或避免土地資源的閑置或浪費。
第二,城鎮化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的提升,能夠使城市的各個功能區密切協作,使得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在布局上更加緊湊,在合作中提升效率。
第三,就外部環境而言,城鎮建設用地的集約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城市向外發展并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一座城市在發展成熟后,會進行產業轉移和升級,由此會發展出一批“衛星城”。而“衛星城”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城市土地的集約化使用和生產效能的過剩帶來的產業升級和轉移。通過中心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發展,促進城市間的資源共享,又能夠反過來帶動大中小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用地合理布局,切實提高城鎮化建設用地集約程度[4]。
三、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并舉的城鎮化思想
生態民生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高度提出的觀點。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5]。
在城鎮化進程中貫徹生態民生觀,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城鎮化與民生之間的密切關系,城鎮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改善民生。
第二,在城鎮化進程中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特別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如水污染的防治、霧霾的治理等等。
第三,城鎮化與生態、民生三者之間要形成良性互動,還是要靠經濟結構的轉型來實現,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和綠色產業,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6]。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城市發展方式不合理、不科學。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生態發展觀來協調城鎮化和生態環境治理之間的關系。
對于生態環境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過重要指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同時他就生態效益和城市經濟效益并舉的問題曾經說過,要把生態文明考核制度化,改革現有體制,建設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建設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7]。
生態發展觀揭示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習近平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8]。
中國目前正在進行著新型城鎮化建設,同時中國的城市人口數量已經占總人口的60%,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城市生態無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復雜,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做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如何走出屬于我國自己的城市生態文明創新發展之路,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考驗。
四、堅持文化傳承的城鎮化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特色城鎮化思想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城市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城市是文明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年初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有數千年的歷史,每座城市都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歷史,在大規模城鎮化的浪潮中,如何保住城市獨有的歷史文化并加以發揚傳承,是我們接下來要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對于城鎮化進程中的文化傳承問題,習近平曾經說過,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麗城鎮,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同時還要找尋失落的城市記憶,留住鄉愁。
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而人的城鎮化包含了很多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思想方式和行為的城鎮化,只有與城市文化融合在一起,才算實現了人的城鎮化,而人與城市文化的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留住歷史、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但另一方面,近些年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部分城市開始大拆大建,造成了很多歷史文物古跡被拆毀,有的城市甚至為了創收,搞起了“人造歷史景點”,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承文化不是要簡單地復古,城市建設會不斷融入現代化元素,但必須同步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9]
五、小結
習近平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戰略布局下形成的關于中國城鎮化目標、道路、問題解決路徑和預期效果的系統性理論總結。其中,以人為本是哲學層面的指導思想;優化城鎮布局是從宏觀上思考中國城市發展戰略;生態效益和文化傳承是城鎮化建設中最需要注意,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兩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的中國特色城鎮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城鎮化理論在新時代的表現,是中國特色城鎮化理論系統化、科學化重要的階段性理論成果,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入學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DB/OL].(2013-12-14)[2018-02-22].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3-12/14/c_125859827.htm.
[2]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EB/OL].(2015-12-22)[2018-02-2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2/c_1117545528.htm.
[3]陳晨.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看城鎮化要把握的四條原則[J].生產力研究,2016(3).
[4]以改革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N].經濟日報,2015-12-17.
[5]劉海霞,王宗禮.習近平生態思想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5(3).
[6]陸小成,馮剛.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綠色發展研究綜述[J].城市觀察,2015(3).
[7]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DB/OL].(2013-03-17)[2018-02-22].http://www.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5434.htm.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習近平談城鎮化內部講話曝光:路不能走偏[DB/OL].(2014-10-11)[2018-02-22].http://www.chinareform.org.cn/area/city/Speech/201410/t20141011_208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