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馳
摘 要: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為時代的主題,各國經濟不斷發展,但在全球化趨勢也不斷加強的同時,西方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潮,也在理論與實踐中向科學社會主義提出挑戰。通過對二者的分析比較,找出聯系與區別,梳理出二者發展歷程中的大致脈絡,從而加深對這兩種思潮的認識,便于劃清二者界限,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042-02
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學說作為兩股影響世界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都產生于19世紀初期,自其形成誕生起,關于二者的爭論就一直持續不斷,這對于大眾對二者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對于二者關系區別的研究就尤為重要,同時對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信仰與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大意義。
一、關于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概念辨析
(一)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一詞最早出現在1873年《論住宅問題》恩格斯對自己立場問題的表述中[1]。科學社會主義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這三部分組成的一個嚴整的科學理論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作為體系的核心部分,它是世界各國共產主義政黨的指導思想,可以說沒有科學社會主義就沒有馬克思主義或者就不稱其為馬克思主義了[2]5。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與發展空想社會主義而創立,并以各國無產階級革命、建設與改革經驗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它以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論為其兩大理論基石,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科學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廣大無產階級提供斗爭的武器,研究與解答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如何推翻資本主義并建立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等基本問題。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脈絡來看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一是空想到科學階段,二是理論到現實階段,三是一國到多國階段,四是單模式到多模式階段。在此過程中,我們獲得了一些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各國在建設中一方面要堅持社會主義共性,另一方面要依照自己國家的具體國情探索本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性,拒絕照搬照抄。
(二)民主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也被稱為社會民主主義,最早出現于19世紀初,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所信奉的思想體系與意識形態,實質上是近現代工人運動中流行的一種社會改良思潮。在19世紀后半葉,它曾是馬克思主義影響下工人運動的一個派別,思想內容上與馬克思主義多有交叉,把打碎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等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這一時期,社會民主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兩者內涵基本一致。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伯恩斯坦在其一系列文章及其代表作《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中不斷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系統修正,并認為類似法國大革命這種巨大的社會變革從前只有用暴力流血的方式才能實現,但如今可以通過投票、游行示威等類似的脅迫手段就可以達到目的[3]。由于伯恩施坦主義的影響,社會民主主義逐漸演變為社會改良主義,并逐步與共產黨的共產主義信仰及意識形態割席分坐。
總的來說,民主社會主義被稱為“資本主義病床邊的醫生和護士”,是社會民主黨所宣揚的一種部分類似于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社會主義。其理論基礎具有多元性,是各種實用觀點的大雜燴,既接收人道主義的啟示,又發端于宗教原則,雖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但也吸收其部分觀點,一方面民主社會主義反映了勞動人民反對剝削、要求社會變革的愿望,另一方面主張緩和的社會改革而非暴力的革命方式與階級斗爭策略。
二、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區別
(一)對待私有制態度差別
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的差別首先體現在對私有制的態度上。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生產資料的歸屬,主張廢除私有制,但經濟落后的國家在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必然會經歷一個過渡階段,那就是并不能全盤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它只能成為一種主導或占主體地位的經濟成分,在此過渡期間就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以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作為有益補充。但須明白這樣是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而服務,不是要削弱與取消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更不是實行私有制。
民主社會主義則認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不變的基礎上也可以達到社會主義,因為社會不平等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度本身,而在于政治、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權利與生產資料之間的聯系,若要打破社會的不平等,就要打破他們之間的聯系,使一切原來屬于生產資料所有者享有的特權能被一切社會成員享有。因此,民主社會主義主張把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相融合的混合經濟,這種混合經濟以市場為基礎,在這種混合經濟中,應把私有制放到主體地位,并對私有制持保護與鼓勵的態度。
(二)理論基礎的差別
科學社會主義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建立在剩余價值學說與唯物史觀的兩塊理論基石之上,在這兩個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提供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指出社會主義必然會將資本主義取而代之。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與基礎理論,更是同時代特征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吸取各個時代的優秀成果、各個國家的思想精華,是一個嚴謹開放且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從馬恩先后為《共產黨宣言》撰寫的七篇序言就可以看出他們不斷對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吸收,從不故步自封、自視窮盡一切真理[2]84。
民主社會主義指導思想則是多元化、非意識形態化,否認馬克思主義是唯一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同時也否認歷史必然性,強調主觀因素及倫理因素的作用。其理論基礎不僅來源于資產階級哲學、經濟學與政治學等形形色色的流派與理論,還熔人權思想、人道主義、倫理學、基督教學說等思想于一爐。對此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一位理論家曾說過:“對于這一切,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民主社會主義博采眾長而又使其相互協調的結果,它們在一起便構成了這個獨一無二的倫理信條。”[4]44實際上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更為強調實用性而忽略科學性,這也導致他們的綱領、政策與實踐經常發生矛盾,比如一方面要解放人在對被占有生產資料的控制,另一方面又支持生產資料私有,提倡完全市場經濟。
(三)目標實現的道路不同
首先要明確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所追求的目標的差異。科學社會主義堅信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標;民主社會主義則拋棄共產主義奮斗目標,以自由、公正、團結、和平抽象地設定價值追求,從而建立一個公平合理、生活美好、自由和平的社會制度。
在目標實現的手段上,科學社會主義認為暴力革命是一般規律,通過階級斗爭的方式,在無可能和平取得政權的前提下暴力推翻資本主義政權,使無產階級替代資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取得政權后,對舊的國家機器進行徹底的改造,并根據各國實際情況逐漸實行生產資料社會化,改造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與兩極分化,以實現向共產主義的過渡。
民主社會主義則完全反對暴力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把和平、民主、議會的道路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唯一道路,主張通過普選取得的議會多數上臺執政從而取得國家政權,溫和漸進地實現對社會的變革。這種變革始終未能觸動資本主義制度,僅是一種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的改良運動。這些社會黨與民主黨堅持把各個階級聯合起來進行合作,打造福利國家,改善人民生活,“和平”進入社會主義。
(四)依靠力量不同
馬克思曾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他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工人,即無產者。”馬克思科學分析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與階級特性,指出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是社會主義的創造者。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的民主是工人階級及廣大勞動人民的民主,是多數人的民主,必須由廣大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就要建立起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堅持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民主集中制原則,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
民主社會則不同于科學社會主義,它雖起源于早期工人運動,但逐漸在日后的發展中轉型,目光轉向到全社會的力量,求助于實力日益強大的新中產階級,所謂新中產階級便是以年齡30歲到40歲左右具有相當的經濟基礎的強大族群,有了他們的支持,社會民主黨才有可能在選舉中獲得多數,繼而上臺執政實現逐步改良的這種政治愿望。因此,民主社會主義要考慮到更加廣泛的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協調他們的關系,贏得各個社會集團的信任與支持,所以新中產階級替代了工人階級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社會基礎,民主社會主義更多地依靠社會各個階層的多數選民。
(五)政治體制不同
科學社會主義始終堅持在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個有無產階級政黨主導的國家政權,實行無產階級的專政。政權形式上,抵制三權分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在組織原則上,采取民主集中制,反對個人獨斷專權與泛濫民主化等錯誤傾向。
民主社會主義主張多黨輪流執政,在平等的條件下,贏得多數人支持的政黨上臺執政。民主社會主義認為國家政治體制的民主化有利于服務與協調社會各階級利益,它是一種超越階級的統治工具,在民主國家里,要進行分權制衡,三權分立便是一種典型方式,這不僅是民主國家的一個重要特點,更是對公民個人基本權利的保障。
三、科學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對比后的啟示
(一)國情不同則道路不同
國情的差異是導致各國道路選擇差異的主要因素。毋庸置疑,不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都有其適用的價值與范圍。科學社會主義本是馬恩針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但歷史告訴我們,由于發達國家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不具備實踐的條件,因此逐漸東移,首先在落后俄國打開突破口。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主要在封建余孽較少的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經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與勞動人民長期斗爭,已經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議會民主制度。
就我國國情來看,科學社會主義是從我國人民長期革命斗爭、建設與改革的實踐中確立起來的,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東歐劇變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社會主義國家要抵制西方和平演變的沖擊,避免通過民主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倒退,我國要堅持共產黨的一黨執政,反對西方多黨議會制,這樣才能避免失掉政權的危險。所以,必須在我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二)積極借鑒民主社會主義合理因素
列寧曾用一個簡明的公式表達對吸收一切外國優秀成果的愿望:“樂于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總和=社會主義。”[5]520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吸收與借鑒人類一切優秀物質文明成果、精神文明成果與政治文明成果,這樣才能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對待民主社會主義也應如此,民主社會主義之所以在全球尚有一席之地,就證明它未喪失其生命力與活力,還有需要借鑒吸收的地方。經濟方面,民主社會主義重視經濟建設,把公正與效率相結合,發揮市場經濟的引擎作用,發揮多種所有制對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器作用;政治方面,民主社會主義十分重視民主、平等、法治與人權,這就啟示我國要加快建立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與人民的良性互動;黨建方面,民主社會主義的黨派重視新的社會階層在國家建設方面的作用,注意協調各階層利益,啟示我黨要大力發揚黨內民主,重視民主制的建設,不斷提升執政能力與水平,肯定新興階層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與作用等。
(三)在中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
我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具有偉大生命力的科學理論,指引著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種具體的形態。它之所以正確,就在于我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能將我國實際與時代特征結合起來,賦予其中國特色;就在于我黨通過帶領人民系統地學習科學社會主義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貫徹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的自覺性,以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駕護航。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取得跨越式提高,這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強國富民的一條正確道路,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才能實現國富民強、人民幸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放,蒲國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德]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
[4]林建華.社會民主黨國際論綱[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5]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