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遠風
摘 要:“三河六岸”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是揚州市江廣融合發展的核心區。在江都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江都區“三河六岸”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工作有序推進,成效顯著,但在城市化進程中“三河六岸”的生態環境依然較為脆弱。黨的十九大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新的目標任務。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還“三河六岸”以寧靜、和諧、美麗。
關鍵詞:三河六岸;生態環境保護;生態修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023-02
“三河六岸”指芒稻河、金灣河、新通揚運河三條河流及兩岸地區,是由西起金灣閘,東至江都橋,南至長江口的水系、岸堤、江灘、濕地及公園構成的生態系統。20世紀60年代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時,“三河六岸”地區總體上屬于農村水生態系統,污染較少,水質良好。近40年來,工業化、城鎮化不斷發展,“三河六岸”生態系統不可避免地受到工業生產與城鎮生活的影響。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三河六岸”已總體上由農村水生態系統轉變為城市水生態系統,生態系統保護與環境治理的壓力明顯增大。
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江都區積極響應省委號召,大力推進“263專項行動”和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制定并推行《江都區“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三河六岸”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工作有序推進。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三河六岸”既在國家發展中蘊含著巨大的生態資源價值,又在城市化進程中顯現出生態系統的脆弱性。盡管目前“三河六岸”生態系統已得到了較好修復,生態環境保護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相比,“三河六岸”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工作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三河六岸”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進展及成效
1.嚴守生態紅線。根據《揚州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的規定,“三河六岸”區域內的江都引江工程管理處風景名勝區、芒稻河(江都區)清水通道維護區被列入一級管控區。按照相關要求,江都區對管控區上下游設置長久性界碑、交通警示牌、行為警示牌、保護區宣傳牌等,對一級管控區沿線設立護欄等隔離防護設施,防止人畜進入,同時,禁止一切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2.開展專項整治。按照“一個飲用水水源地、一套整改方案、一抓到底”的原則,對芒稻河江都城區水源地開展專項整治。完成了一級保護區內砂石碼頭及堆場、水泥裝卸碼頭的關閉、拆除、搬遷工作;完成了二級保護區內江都區海陽船廠等11家企業、2家養殖場及飯店拆遷工作。同時,針對一級保護區內存在G328國道(老寧通高速)芒稻河大橋貫穿的問題,制定了巡查機制及《危化品事故處置預案》。
3.推進生態搬遷。按照相關規劃,對江都區所屬的三河六岸片區分三期開展拆除工作,共拆除各類建筑面積約8.3萬平方米。其中,對航運公司棚戶區、幸福小區、建樂村的499家住戶進行拆遷改造,共拆除住宅房屋面積約4.3萬平方米。同時,對揚子江電纜廠、長青獸藥廠等10家企業進行依法拆除,拆除非住宅房屋面積約4萬平方米。
4.實施生態修復。將北起龍城路、南至滬陜高速、岸線長約10千米的三河六岸先導段定位為水源涵養帶、休閑景觀廊,有序推進生態修復工作。如對位于仙女廟大橋南側的老垃圾場進行封場施工并進行綠色景觀提升。同時,在該區域規劃建設6個體育休閑公園,并在威士曼藥廠的原址上著手建設江淮之眼主題廣場。
在江都區城建、環保、水務等部門共同努力下,“三河六岸”生態系統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生態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金灣河、芒稻河與新通揚運河水質得到了很大改善,其中芒稻河達到了Ⅱ類水質,新通揚運河達到了Ⅲ類水質;河道變得寬闊平整,恢復和提高了河道的引排能力;河岸由原來的船廠、碼頭變成休閑體育公園、綠化帶,目前已建成龍川體育休閑公園和龍都、新都、玉帶三個社區體育休閑公園,既方便了居民休閑健身,又提升了城市景觀。
二、加強“三河六岸”生態環境保護的幾點建議
1.倡導綠色生活,營造全民參與氛圍。“三河六岸”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廣大群眾的參與和支持。目前“三河六岸”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基本上由政府各職能部門參與和承擔,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力度也不夠。因此,要在全社會倡導和推行綠色生活方式,營造保護“三河六岸”的社會氛圍。一要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結合世界水日、環保日等節日,在鎮村、社區、學校和企業開展“美麗‘三河六岸——我們在行動”等宣傳活動,提升市民保護“三河六岸”生態環境的行動自覺;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江蘇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為重點,開展與水資源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利用《江都日報》《江都新聞》、江都門戶網站等渠道,跟蹤報道江都區“三河六岸”生態建設的政策措施與最新進展,厚植生態保護的土壤。二要培育綠色生活方式。要在“三河六岸”沿岸科學規劃和新增公交路線,大力發展綠色公交,鼓勵市民選擇公交出行;加強“三河六岸”沿岸人行步道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可以在該區域設立公共自行車停車點、共享單車停車推薦點,讓市民綠色出行、低碳出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實行階梯式水價,通過價格杠桿鼓勵居民節約用水。三是強化生態共建共享。要完善“三河六岸”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向社會各界公布“三河六岸”的水質、河道植被等信息;建立政府部門、環保社會公益組織、群眾代表三方參與的協作機制,實施環保信息共享。
2.加強紅線管控,科學規劃空間布局。生態保護紅線是“三河六岸”限制開發的“高壓線”,也是科學規劃布局的“底線”,更是維護生態平衡的“安全線”。一要嚴格紅線管控。加大對江都引江工程管理處風景名勝區和芒稻河(江都區)清水通道維護區這兩處一級管控區的保護力度,保障警示標牌、界碑、隔離措施設置到位,并且禁止一切非涉水項目。對“三河六岸”沿線兩側1千米范圍內的化工企業關停并轉遷。同時,在沿岸3千米范圍內實施“三退三還”(退耕、退漁、退養,還林、還湖、還濕地)。加強環保大數據應用能力,構建“三河六岸”污染源、水質等環境監測監控平臺,實時監控該區域環境動態,提高監測、監管和預警能力,為“三河六岸”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決策依據。二是進行科學規劃布局。作為南水北調東線源頭,“三河六岸”地理位置特殊,在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中應將該區域定位為水綠交融的生態走廊、水源涵養帶。要根據生態功能、主體功能,將“三河六岸”空間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適宜建設區3個區域,對不同的區域實施差別化建設策略。禁止建設區內,除必要的功能性設施外,禁止商業開發;限制建設區內,可以適度建設體育公園,發展旅游非建設項目和農業無污染項目,公園內僅允許建設與公園相關的配套設施,旅游非建設區僅允許建設少量游覽及服務設施,農業區以綠色農業為主,控制開發;適宜建設區內,要嚴格控制用地規模,高效集約利用,控制開發模式、開發規模及強度。
3.強化污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263專項行動”為抓手,江都區在“三河六岸”區域的綜合治理上已取得一些成效,但是該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改善,繼續加強該區域水污染防治刻不容緩。一要進一步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開展“清水行動”,實行河段清淤,清理河面雜草、河底淤泥,確保河水清、河道通;加大城區污水處理力度,提升污水收集和處理水平,推進污水處理廠、污水泵站及污水配套管網建設;強化水上運輸污染防治,依法配備船舶污油、船舶垃圾回收設施,健全完善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運行機制,防止污染物進入河道污染水源。二是實施綠色長廊工程。要按照定地點、定樹種、定數量、定標準、定時間、定責任的工作要求,結合“清水走廊”整治工作,全面建設沿岸生態廊道體系。重點要在“三河六岸”沿河100米范圍內開展植樹造林工程。在沿岸50米范圍內,選擇一些大規格綠化樹種進行景觀綠化;在沿岸50—100米范圍內,進行防護林建設,發揮防風護堤、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功能。三是加強風險防控。建立“三河六岸”區域環境應急管理機制,成立應急指揮辦公室,明確應急處置過程中責任分工,建立24小時值班制度;建立動態風險源管理庫,加強部門間突發污染事件的信息共享,確保水源安全。
4.深化改革創新,健全生態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這充分凸顯了推進長效機制體制改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地位。江都區應深化改革創新和模式探索,用制度保障“三河六岸”生態環境的保護。一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議成立由環保部門及高校專家組成的權威評估小組,對“三河六岸”的生態價值及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評估,根據全面的評估結果,結合江都區“三河六岸”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治理的投入,積極向上級環保和財政部門爭取生態補償資金。二是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機制。推進項目排污指標獲得由無償向有償獲得過渡,進一步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體系。三是建立污染治理市場化機制。堅持“誰治理誰受益”和“誰污染誰付費”原則,運用經濟杠桿促進“三河六岸”污水治理和生態保護,同時,鼓勵企業通過委托治理服務、托管運營服務等方式向專業環境服務公司購買治污服務,提高污染治理產業化、專業化水平。
5.堅持轉型升級,建設美麗“三河六岸”。以建設美麗“三河六岸”為目標,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全力打造“三河六岸”生態環境新格局,確保生態環境狀況和綠色發展指數逐年提升。一是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堅持優化增量、提升存量、淘汰落后的思路,堅決清退閑置、污染、高能耗的項目,著力推進三次產業由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全面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嚴格環境評估,對項目準入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堅決將不符合產業導向、易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拒之門外。二是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在江廣融合深度發展進程中,要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支撐、都市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經濟體系。堅持走以信息化帶動的新型工業發展道路,著力構建高端商務、文化創意、醫療健康、運動休閑、生態旅游5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充分利用揚州風景名勝的輻射作用,整合“三河六岸”沿岸生態景觀走廊、美食等獨特資源,將傳統的瘦西湖、大明寺、個園的旅游,延伸到“三河六岸”,大力發展集休閑、景觀、飲食于一體的旅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