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晴
摘 要: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了廣州9所高校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現狀。從大學生對領導力培養的認識、對領導力特質的認識與自我評估、對領導力培養的渠道與途徑的認識、影響領導力培養的環境因素、領導力培養的實踐情況等五大方面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并總結歸納現存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領導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186-02
領導力是一種綜合素質,一種激勵他人自愿在組織或任務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是在團隊領導過程中形成發展并服務于領導過程的能力的總稱[1],由價值觀、人格、智力、社交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多種要素共同組成。大學生領導力就是指大學生在有效執行領導角色或非領導角色及其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各種綜合素質和能力,包括社會責任感、創造性思維、有效溝通、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學生潛在的領導力進行開發與培養,一方面有助于為社會輸送所需的領導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提升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脫穎而出,同時也是大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必然要求[2]。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廣州9所高校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狀況的調查分析,了解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培養大學生領導力的建議與對策,以推進大學生領導力培養工作。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本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選取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星海學院9所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07份,有效率90.4%。其中,男生165人,占40.5%,女生242人,占59.5%;理工類專業160人,占39.3%,文經管類專業172人,占42.3%,藝體類專業75人,占18.4%。
二、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現狀
(一)大學生對領導力培養的認識
受訪的大學生中,49.4%表示從前并未接觸過“大學生領導力”的概念,其中藝術類專業學生比例偏高(57.5%)。由此可見,“大學生領導力”的概念在廣州高校大學生當中尚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然而,盡管受訪大學生當中了解“大學生領導力”概念的人數比例并不高,但大多數的受訪者對于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持積極的態度與看法,84.3%的受訪大學生認同“領導力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92.9%的受訪大學生認同“在大學期間培養自身領導力是有意義的”,87.2%受訪大學生認同“每個人都具有領導潛能,但需開發與培養”;只有10.8%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領導力培養是學生干部的事”,31.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領導力培養一定要在領導崗位上才能鍛煉培養”,5.6%的受訪大學生認為“領導力是與生俱來的,無須后天的培養”。由此可見,廣州各高校本科大學生們普遍意識到領導力是可培養的、有價值的,而且領導力的培養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從平凡的崗位上開始,并非一定要在領導崗位上才能得到鍛煉。
(二)大學生對領導力特質的認識與自我評估
在受訪大學生中,41.3%認為“組織領導能力”是眾多領導力特質中最重要的領導力特質,其次按選擇比例從高到低分別為“人格魅力”(24.0%)、“戰略遠見”(17.1%)、“決斷能力”(12.8%)、“知識理論素養”(2.8%)、“創新能力”(2.0%)。
在“當前自身所具有的領導力特質”問題上,有較多的受訪者(19.6%)認為自身具有“組織領導能力”,其次為“人格魅力”(19.3%)、“決斷能力”(18.6%)和“知識理論素養”(18.6%)并列,而較少選擇“創新能力”(12.3%)和“戰略遠見”(11.6%)。
而在“自身需要加強的領導力特質”問題上,有較多的受訪者(19.8%)認為自身需加強“戰略遠見”,其次為“創新能力”(19.1%),接著是“決斷能力”(17.1%)、“組織領導力”(16.2%)、“知識理論素養”(14.1%)和“人格魅力”(13.7%)。
(三)大學生對領導力培養的渠道與途徑的認識
受訪大學生多數認為當前自身所具有的領導力特質主要源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43.5%)、“擔任學生干部”(31.9%),較少的受訪者認為自身的領導力特質是“與生俱來”(12.0%)或“參加專門的領導力培訓課程”(12.6%)而獲得的。由此可見,各類高校本科大學生普遍認同 “擔任學生干部”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進行領導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在現實情況下,也是主要通過這兩種渠道來鍛煉自身的領導力。
但不能忽視的是,“參加專門的領導力培訓課程”在“領導力培養的有效途徑”上也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26.4%),然而在當前卻只有較少本科大學生認為自身的領導力特質主要是源于此,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現實情況下該渠道相對于其他兩種渠道(“擔任學生干部”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言,并未得到廣泛的推廣,而導致盡管有較多的大學生認為該渠道是有效的領導力培養途徑,但卻無法獲得相應的資源。
(四)影響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環境因素
從整體上看,受訪者中有超過70%的受訪者表示對于所在院校的領導力培養現狀并不滿意,更多的領導力培養的相關活動和形式往往只是停留在個人層面以及老師的教學過程中,而尚未上升到寢室文化、班級文化及學校規章制度的層面上。
在“學校層面”上,學校所開展的相關活動與課程仍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約70%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院校并未“舉辦各種領導力培養活動”;約80%的受訪者表示并未“開設領導力培訓課程”;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院校在學生素質評價中并未將領導力列入指標體系”。由此可見,廣州各類高校在院校層面對本科大學生的領導力培養工作仍需加強,仍存在較大的改進空間。
在“教師指導”上,約70%的受訪者表示“老師教學時會穿插著介紹勵志教育”;超過75%的受訪者表示“老師在教學時注意培養同學的團隊意識”;但超過50%的受訪者表示“老師教學時并未注意到培養同學的領導力”。由此可見,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做到積極開展勵志教育,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但專門針對學生領導力的培養較少。
在“班級文化”和“寢室文化”上,學生自身營造領導力培養的氛圍積極性不夠高,僅有17.9%受訪者表示“在班級上開展過領導力培養活動”、“經常與室友討論領導力培養問題”;少于50%受訪者表示“班級上有同學提及領導力”;少于50%的受訪者表示“自身或室友在領導力培養方面積極努力著”。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雖然受訪者中表示“在班級上開展過領導力培養活動”(16.1%)、“經常與室友討論領導力培養問題”(16.6%)的比例并不高,但“自身或室友在領導力培養方面積極努力著”(51.4%)的比例遠遠高于前兩者,由此可見,在個人層面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積極鍛煉著自身的領導力。
在受訪的大學生當中,為更好地促進大學生領導力培養,有約80%認為所在院校需“有效開展領導實踐課外活動”,超過60%認為需“系統開展領導基礎課程與實踐教育”,超過55%認為“鼓勵、引導學生社團活動”,超過35%認為需“把領導力列入大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五)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實踐情況
80.1%的受訪者表示“擔任過學生干部”(80.1%),86.7%表示“參與過社會實踐活動”。但與“擔任過學生干部”以及“參與過社會實踐活動”這兩類領導力培養實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僅有16.2%的受訪者表示“接觸過專門的領導力培訓課程或活動”。
三、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對策與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環境
1.確立領導力培養的目標和地位
傳統上,高校往往重專業課教育而輕領導力等綜合能力培養,然而進入瞬息萬變的21世紀,機遇與威脅并存,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僅僅只是培養出類拔萃的專業技術人才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的是具有領導力的復合型人才。而要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唯有通過轉變觀念,真正確立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目標和地位,把領導力列入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使領導力成為評價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指標,領導力培養的理念與實踐才能真正在高校校園中得到貫徹落實。
2.營造領導力培養的校園文化氛圍
(1)開展多彩活動:讓學生在展示中增強領導力
學校開展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菜單”,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現平臺,服務于學生個性發展的多元化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親身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優勢與不足,在日后實現揚長補短,進而完善自我認識和提升自信。
(2)培育學生社團:讓學生在行動中錘煉領導力
學校通過培育學生社團,為學生們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空間。學生在主動參與、積極擔任團隊領導角色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培養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開闊視野、與他人協助能力、實踐能力、服務動員能力等,從而提升自身的領導力。
(3)培養學生干部:讓學生在責任中提升領導力
對學生干部的培養,學校應該做好制度規章方面的保障和引導,在最大范圍內讓學生真正實現民主管理。學生干部在同學們的推舉下產生而獲得相應的權力,那么就有必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在履行其干部職責時,對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承受壓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決策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有積極的影響。因此擔任學生干部是提升領導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3.設立專門的領導力培訓項目
首先,針對學校的學科、專業特點、學生未來的職業崗位要求以及學校自身的愿景目標,制定設計領導力培訓項目。在設計時,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培訓專家的參與指導、責任部門的積極運作是成功設立有效而具有針對性的項目的關鍵。其次,為了有助于學生的未來就業,所選擇的培訓能力必須是與學生培養目標高度結合起來。
4.正規課程與滲透課程相結合
“正規課程”是指將專門的領導力課程納入大學生通識教育課程當中。課程模塊的設置應包括五個維度:領導相關知識與信息,領導意識、態度與愿望,決策、推理和批判性思維,人際交往能力,口頭和書面溝通技能。“滲透課程”是指將領導力的培養滲透在其他專業課程之中。這是對任課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如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所教授的專業課程內容采取與領導力相關的教學形式,諸如團隊合作學習等。
5.充分發掘并利用社區資源
社區資源對于領導力培養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和服務學習的機會,同時各類機構和社區的領導者也是領導力培養的鮮活教材和榜樣。大學生可以在服務社會和社區的實踐中操練領導技能、豐富領導體驗、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廣州高校應該主動加強與社會機構和社區組織的聯系,積極互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實踐和學習的機會。
(二)提升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自我意識
1.強化領導力培養的激勵機制
大學生領導力培養要以激勵措施為主,在實施激勵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首先,應實行學分制。領導力課程在廣州高校目前還沒確立相應的地位,實行學分制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并激發學生對領導力的學習熱情。其次,領導力教學激勵機制的設計必須承認個性差異,滿足個人需要進行設計,要把實現群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結合起來,真正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適應個體的具體需求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
2.將領導力列入大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方向的指揮棒,也是大學生成長的風向標。將領導力列入大學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有利于提升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自我意識,而且有利于完善大學生發展評價。
參考文獻:
[1]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 大學生領導力培養的現狀調查[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24(11):133-138.
[2]徐元善. 論大學生領導力的培養與提升[J]. 湖北教育:領導科學論壇,2011(3):60-62.
[3]房欲飛. 大學生領導力教育研究述評[J]. 現代教育科學,2008(3):147-149+152.
[4]許大鵬. 我國大學生領導力現狀及教育建議[D].長沙:湖南大學,2012.
[5]梁楓,鄭文棟,趙建敏. 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因素及培養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30):9-11.
[6]張曉京,吳秋翔. 大學生領導力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A大學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7(2):8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