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嘉賓:
江蘇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李少東
浙江省寧波市衛生計生委黨委委員、副主任 章國平
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健康醫療大數據基層應用專委會主任委員 許速
山西省衛生計生委副主任 馮立忠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發展規劃處處長 李德娟
浙江省杭州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處處長 周華
天津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處副處長 林春光
云南省云縣人民醫院院長 羅開富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家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臨床負責人 張海波
安徽省靈璧縣人民醫院副院長 王浩
北京天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 王紅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辦公室副主任 蔡淳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 孫子林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 董朝暉
今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三定”方案正式公布,“基層衛生司”更名為“基層衛生健康司”。這意味著,我國的基層衛生健康工作被賦予新的使命和內涵。那么,在新形勢下,我國的基層衛生健康工作都有哪些家底,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是什么,又將被賦予什么樣的全新內涵?
李少東:
發展始終是基層衛生事業的第一要務。如何發展?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和系統性的思維,必須改變基層弱、大醫院強的現行發展思維。首先,要保障高水平發展。基層應當在業務范圍內與大醫院保持同質化發展,無論是人員還是硬件設施都應該保證高水平,只不過在職能方面與大醫院有所分工。其次,要保障高質量發展。對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從體系建設、人才隊伍打造到政策制訂等方面都需要保障高質量。最后,基層發展要有系統性思維。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涉及面廣,不能只強調某個方面,要整體、系統、全面地看待基層衛生事業發展。
章國平: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應當由服務群體的需求來決定,而不是想當然地。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資源配置也應如此。比如,常見病、多發病高發的地區,當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應該提供相應的服務,相關醫療資源配置也應當跟上。從而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有所側重,不同地區基層機構各有所長,讓有限的人力和資源實現最大化效能。
許速:
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政府要體現出主導優勢。如何尋找政府主導的標準和基層衛生的改革路徑?我認為,可以從大數據當中尋找相應的方法、路徑和目標,通過大數據形成標準,通過信息化形成路徑。這樣一來,基層醫療衛生的改革目標有了數據的支撐,便可以從宏觀走向具體,從不透明、不對稱走向透明和對稱,從粗放型發展走向精細化發展。
周華: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一定要清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該提供3項服務: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我認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新時代的改革中,先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做好,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會迎刃而解。目前,百姓對于分級診療工作的感受度還不高。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先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讓基層的黏合性增加。
林春光:
2018年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強化提升之年,百姓的服務感受度將推進這項制度進入分水嶺。傳統的基層服務雖然方便快捷,但百姓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信任度不高,在基層就醫感受也不強。因此,要推動基層標準化全方面服務,其抓手就是通過家庭醫生簽約團隊的建設,拓展服務內容,實現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融合。同時,推動基層就醫流程改造,參照大醫院改善醫療服務的做法,建立預約機制、診前服務,對診間及診后服務的流程改造,提升百姓的獲得感。
馮立忠:
山西省“縣鄉一體化改革”的精髓是打造縣鄉一體、以鄉帶村、分工協作、三級聯動、運轉高效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使縣域醫療衛生機構成為“一家人”,從預防到治療、康復形成“一盤棋”,各部門“三醫聯動”擰成“一股繩”,縣鄉村醫務人員在同向利益引導下,實現上下“一條心”,群眾享有健康服務“一路通”。
李德娟:
加強基層是北京市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北京市正在進行新一輪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目標是到2019年全市包括城市、鄉鎮、村級的醫療衛生機構均要完成建設任務。同時,北京市已經實行鄉村醫生崗位管理制度,人均績效工資已從每人每月1600元提升至3500元,對山區、半山區地區根據實際情況額外補貼500元~2000元,并對這項政策實行督導。在基層的人員培養方面,北京市委托首都醫科大學開展全科醫生的培養工作,并嘗試讓北京天壇醫院、北京友誼醫院輻射培養各自新院區周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員。此外,北京市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印發文件,確定了2019年北京市所有村委會都要建立公共衛生委員會的目標,以落實基層衛生管理責任。
羅開富:
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可以在醫共體的優勢中得到補充,但目前來看,許多醫共體內部各成員單位間缺少有效的協作機制。云南省云縣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中打造4個中心:一體化管理中心、人力資源與績效管理中心、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中心和信息化管理中心。通過這幾個中心解決醫聯體內部各單位協作不暢順的問題,縣級醫療機構統一對鄉鎮兩級醫療機構實行總調度指揮,全部“一盤棋”管理,實現上下聯動,進而向達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公立醫院服務同質化方向努力。
張海波: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家基層高血壓管理辦公室成立后從5個方面制定了重點工作內容,以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高血壓管理。一是制定了《2017版國家基層高血壓防治管理指南》,重點為基層提供了最簡單、最直接的高血壓防治操作指導;二是在線上線下對基層所有參與高血壓防治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和認證;三是對民眾進行高血壓防治的宣教工作;四是建立高血壓防治質量考評體系;五是對基層開展相關高血壓管理質控的考核工作。

王浩:
對于慢病管理工作,應以“上下聯動、管理慢病”為主線,聯通城市醫聯體,做好縣域醫共體,搭建縣鄉村慢病管理構架,以新知識、新技術、新規范、人員培訓、惠民項目的合作為支撐,以規范管理、質量控制為抓手,通過慢病工作的“防、治、管”新舉措,使居民對慢病的知曉率和轄區居民慢病的治療率、控制率有一定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更加健康,為慢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王紅:
未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所承擔的慢性病管理,不應僅限于目前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幾種疾病防控治療,包括呼吸類、消化類疾病,乃至輕度心理疾病的疏導和干預都應該涉及,從而對轄區居民實行全生命周期的照顧,實現真正的整體化健康管理,最終完成從治病到健康管理的轉變。
蔡淳:
上海市自2015年起開展了代謝性疾病預防和診治服務體系建設,其目標是結合所有預防資源、醫療資源,協調所有區、行政部門、社區開展整合式服務,由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共同指導社區開展防治工作,形成了社區、疾控、醫院三位一體的慢病防控上海模式。在此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是疾控中心擁有獨立的慢病防控體系,可以布置向下常態化工作,但醫療機構沒有這類體系。對此,我們每周都由疾控中心牽頭,協調醫療機構和臨檢中心共同開會制定慢病防治工作安排,確保慢病防控措施傳遞至社區時是整合統一的。在此過程中,探索出的慢病防控部署方法可以納入之后的慢病防控工作規范,并持續落實下去。
孫子林:
對于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通過對糖尿病并發癥的篩查能夠形成更加合理的分級診療方式。公立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當形成合理的分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通過以糖尿病的并發癥為中心探索出一種分工機制:即根據糖尿病并發癥的有無、輕重將其分為三級預防任務。其中,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糖尿病一級預防和篩查的重任。但如果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篩查出糖尿病并發癥,則應轉診至醫院的內分泌科,對并發癥較輕的患者實施二級預防措施,較重的患者實施三級預防措施;患者病情穩定后,則重新轉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而通過糖尿病三級預防措施實現糖尿病的全程管理,這一過程一定要依賴于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內分泌科和相關科室的緊密協作。
董朝暉: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和慢病患病率的上升,慢病防治問題會更加突出,既然醫保已成為醫療服務最大的購買方,勢必會在慢病管理當中起到引導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作用。但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一個條件,即寬松的社會辦醫環境,允許社會資源進行整合,為慢病防控提供新的模式,這也符合中央提出的“放管服”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新的慢病防治組織機構,滿足慢病防治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