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文/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真武鎮真武村,現有28個村民小組、875戶、2678人,耕地2766畝,由于交通閉塞、資源缺乏,2012年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僅25萬元,是個負債120萬元的貧困村。為破解發展難題,該村于2013年成立真武糧食種植農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土地入股,村集體和村組干部以資金入股,創新發展村集體自主經營的農地合作,走出了一條村集體自主經營、村民合作共贏的村級經濟發展道路。2017年實現村集體總收入近300萬元,經營性收入達120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民強村先進典型。真武農地合作社先后榮獲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江蘇省百強農民合作社等稱號。
創新綜合社試點,其實質就是農地合作社在組織形式、運營模式、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主動探索和大膽創新,需要科學設計,有序操作,規范組建,引導農民以承包地入股合作社。
先行先試。在對農戶土地流轉意愿、承包大戶經營情況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科學選擇三個組288畝土地入股先行試點,村集體和村干部投入資金25萬元,農戶自愿申請入股,簽訂入社協議,不斷總結土地流轉、股份合作、自主經營的經驗,逐步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徑。
制定章程。廣泛聽取農戶意見,因地制宜制定了《江都區真武鎮真武糧食種植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章程》,明確成員權利義務、“三會”工作職能、利益分配機制等核心內容,民主選舉產生理事會、監事會、理財小組,制定財務管理監督等制度,做到民主決策,重大事項向理事會、監事會、全體成員報告,體現“民辦、民管、民受益”辦社原則。
示范引領。農地合作社集體經營作為農村經營體制機制的一種創新,具有明顯優越性,2014年288畝入股土地實現收入68.7萬元,農戶保底分配17.88萬元,股金二次分紅4.93萬元,每畝入股平均收益近800元,激發了農民土地入社的熱情。2017年底,入社農戶646戶,入股土地1939.22畝,入股資金63萬元,村集體股金分紅、農機服務及烘干房年收益達75萬元。
為防止出現“穿新鞋、走老路”,合作社完善章程,創新體制機制,規范運營管理,實現了規范有序發展。
規范股權設置,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明確以農戶流轉土地入股為主體,村集體、村組干部以資金入股為補充,土地股、資金股同股同價,由村黨支部書記擔任理事長,選舉村組干部及農田管理經驗豐富的村民擔任理事,共同負責農田管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
強化責任落實,構建聯結機制。采取“分塊包干、責任到人、利益聯結”的生產管理模式,由9位村組干部擔任農田管理員并簽訂管理協議書,實行分塊管理、全程負責,明確產量標準,完成目標產量給予每畝90元管理費,減產部分管理人員與合作社3∶7分擔,超產部分4∶6分配,強化生產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同時,村組干部與群眾同勞同酬,負責農田管理的村組干部年收入超8萬元。

實施二次分配,保障農民收益。把收益分配作為關鍵舉措,實行保底分配、二次分紅,以實物計價(每畝500斤粳稻乘以國家指導價結合市場價)兌現保底分配,在結清生產成本、農戶保底分配、生產管理報酬和超產獎勵后,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剩余部分按股分紅,每年吸納富余勞動力達6000人次,讓入社農民不僅有土地“租金”收入,還參與盈利分紅,有“股金”收入,到合作社打工,還有“薪金”收入,真正成為“三金”農民。
加強風險防范,實現穩定發展。在保底分配、二次分紅后,結余部分作為風險基金,逐年累積,用來保障保底分配,實現“以豐補欠”,積極防范化解合作風險。
農地合作社成立以來,一方面依靠自身積累,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持續投入,不斷提升生產水平,推動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
強化農田基礎設施投入。土地合作經營為土地資源區域布局、田塊整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合作社先后投入430萬元,高標準建成田間生產道路21條、總長8500米,建立低壓排灌350畝,新建農橋7座、泵站42座、U型節水渠13000米等基礎設施,為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夯實了基礎。
強化農機裝備投入。先后投資108萬元購置收割機3臺、插秧機6臺,成立農機服務合作社,在完成農地合作社收割栽插任務的同時,為周邊農戶提供優惠的農機服務,既讓農戶得到實惠,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強化配套服務投入。先后投入628萬元新建烘干房,購建15組、容量180噸的糧食烘干設備,建成4600噸的標準化糧食存貯倉庫,在節省生產成本的同時,為周邊的家庭農場、種田大戶提供烘干服務。
為更好地壯大合作社實力,合作社將進一步發揮區農服通平臺作用,積極謀劃產業鏈延伸,開展有機稻米生產加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讓村集體煥發更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