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周年,請問這個條約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甘肅讀者 馮青青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雙方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交流發展迅速。在此背景下,兩國要求盡早展開和平友好條約談判的呼聲日益高漲。1975年1月,中日兩國進行預備性談判,并達成兩點共識。但由于雙方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一致,談判一度擱淺。
隨著國際局勢和中日兩國國內形勢的變化,締約談判出現轉機。1978年7月,中斷兩年多的中日締約談判在北京重新舉行,經歷多輪艱苦談判,中日雙方8月12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23日,《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互換儀式在日本首相官邸舉行,該條約從此生效。這是繼1972年9月中日聯合聲明發表、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公報以來兩國關系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基本內容是:雙方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間持久的和平友好關系;在相互關系中,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雙方將本著睦鄰友好的精神,按照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為進一步發展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促進兩國人民的往來而努力;條約有效期為10年。中日兩國都沒有宣布終止條約,條約一直自動繼續有效。
可以說,《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為中日關系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開辟了兩國長期友好合作的新時期。▲
(艾文)
環球時報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