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聿 科京

俄羅斯總統普京23日會見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時,對美國宣布將退出《中導條約》的舉動大加撻伐。當年為達成這項國際軍控體系中的重要協議,美蘇進行了漫長而艱巨的談判,甚至很多俄羅斯人認為,如果不是當年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天真的信任了西方,這份讓蘇聯吃了大虧的《中導條約》根本就不可能簽署。
“幾發導彈就能重創資產階級”
如今提起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的意義,最常見的說法是它驅散了籠罩在人類頭頂的大片核烏云。可翻開歷史書就能知道,早在1979年,美蘇已簽署《關于限制戰略性進攻武器條約》,約定雙方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限,這已經將人類從自我滅亡的邊緣拉回一大步。相比之下,《中導條約》限制的中程導彈威力要小得多,為什么它的簽署值得全世界慶祝?
這還得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說起。在經歷長達十余年的核軍備競賽后,美蘇都意識到,一旦在戰爭中使用當量為百萬乃至千萬噸的核武器攻擊對方大城市,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面核戰爭和人類毀滅,“核戰爭沒有勝利者”。
但核彈小型化以及制導方式多樣化打開了另一扇“地獄之門”:千噸級當量核彈集成到命中精度可達10-30米的中近程導彈上,能對某個城市的特定目標(如某座大樓)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而不至于造成過大的連帶傷亡。這種全新的技術手段出現后,美蘇不約而同地修正了核戰爭條令,迷信用低當量核武器攻擊特定目標,能在升級為全面核戰爭前嚴重削弱對方反擊能力,迫使敵人認輸,無形中降低了核門檻。
美國率先在西德和意大利部署“潘興-1”彈道導彈,可打擊蘇聯和華約在歐洲部分的指揮所和軍事基地。蘇聯不甘示弱,于1977年部署“先鋒”中程導彈,可輕松摧毀英法和西德的主要軍事基地。緊接著,蘇軍又列裝“奧卡河”近程導彈,聲稱它能打中西德法蘭克福和法國巴黎的股票交易所,“不用幾發導彈,就能重創西歐資產階級”。
談判初期,矛盾重重
在這場美蘇軍方的瘋狂“有限核軍備競賽”中,擺在臺面上的賭注是歐洲各國。顯而易見的是,美國在歐洲的“潘興”導彈基地必然是蘇聯核導彈的首輪打擊目標,從西德到意大利,再到英國,從上世紀80年代初掀起轟轟烈烈的反戰抗議浪潮,美國和部署美國核導彈的西歐國家承受了巨大政治壓力。
蘇聯同樣也不輕松。由于美國用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就能打到莫斯科等蘇聯重要城市,而蘇聯則必須動用洲際導彈才能回擊美國本土,考慮到中程導彈與洲際導彈的建造和部署難度,蘇聯先天性地陷入不對等的戰略劣勢中。
既然大家都感覺“玩不下去了”,從1983年開始,美蘇試探性地開展控制中近程核軍備的接觸。不過相關談判卻一波三折,原因是蘇聯政局在上世紀80年代上半葉發生“老人政治”的快速更迭,短短5年間,克里姆林宮先后經歷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和戈爾巴喬夫四任主人,每屆蘇聯最高領導人對如何應對中程核軍備談判又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勃列日涅夫是核軍備條約的創始人之一,而且當時蘇聯國力強盛,在談判中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畢竟蘇聯擁有的導彈總數和核彈頭總當量都壓過美國一頭。
相對溫和的安德羅波夫上臺后,眼看美蘇恢復談判,不料又出“妖蛾子”。1983年8月31日,蘇聯在境內擊落一架迷航的韓國客機,導致269名乘客全部遇難。美國立即在國際上大肆譴責蘇聯是“瘋狂殺人魔”,并借助歐洲民眾對蘇聯的這種恐懼,以提供“保護傘”的名義加快將中程導彈部署到歐洲。安德羅波夫也針鋒相對地將中程導彈部署在歐洲,并表示“美國撤出導彈之前,不會進行談判”。
“到2000年全面銷毀核武器”
美蘇的僵局直到戈爾巴喬夫時代才發生劇變。1985年就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時,戈爾巴喬夫才54歲,資歷很淺,更多是靠年富力強的“改革派”形象獲得國內支持。戈爾巴喬夫三句話不離“新思維”“公開化”和“改革”等論調,和蘇聯軍方顯得格格不入。
這時蘇軍正沉浸在“先鋒”導彈的巨大成功中,對《中導條約》反應冷淡。為借助外部力量對蘇聯內部進行整合,戈爾巴喬夫首先撤掉主持蘇聯外交20多年的老資格外長葛羅米科,換上親信謝瓦爾德納澤,直接插手《中導條約》談判。1985年底,戈爾巴喬夫公開發表“到2000年全面銷毀核武器”的言論,讓蘇聯國防部和總參謀部極為震驚,因為他之前根本沒有和軍方溝通過。蘇軍有人公開宣布,草率銷毀人民花費巨資制造的導彈是“犯罪行為”,“是對列寧主義路線的公然背叛”。
戈爾巴喬夫如此天真的言論讓美國人也一時無法評估蘇聯領導層的真實意圖。老練的里根在幾輪會談后,才判明戈爾巴喬夫不是在開玩笑,他真的迫切希望和西方達成和解并獲得支持,用外部力量來推進自己在蘇聯國內阻力重重的改革。
1987年,西德青年魯斯特駕機獨闖莫斯科紅場成功,戈爾巴喬夫立即抓住機會,以“不稱職”為由讓蘇軍高層來了個“大換血”。當戈爾巴喬夫再次提出“國家經濟無法支撐龐大核武庫”的問題時,蘇聯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終于在原則問題上讓步了。
蘇聯接連退讓
可以說,從1986年開始,《中導條約》取得的進展基本都來自于蘇聯方面的主動讓步。在戈爾巴喬夫的強壓下,蘇聯軍方同意《中導條約》只約束美蘇的中近程導彈,而不考慮北約框架下的英國和法國的核導彈,盡管這些導彈同樣能覆蓋到蘇聯歐洲地區。
隨后,蘇聯主動表示可以同時銷毀不在射程限制范圍內的“奧卡河”導彈。戈爾巴喬夫還指示謝瓦爾德納澤向美國吹風,如果美國愿意暫停“星球大戰”計劃,蘇聯愿意銷毀50%的進攻性核武器。面對這般退讓,美國自然投桃報李,先后給戈爾巴喬夫贈送了“自由世界最好的朋友”“東歐政治地圖的改革者”等一系列空洞但毫無實際價值的頭銜,整個西方對戈爾巴喬夫的吹捧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988年5月2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正式批準《中導條約》,接著蘇軍一絲不茍地執行了條約全部內容,于1991年6月前銷毀全部1846枚導彈、825套發射架、812個戰斗部。作為對比,美國只銷毀了846枚導彈,289套發射架和442個戰斗部。
盡管外界公認蘇聯在《中導條約》中吃了虧,但對于全人類而言,美蘇各自收回了即將邁過核門檻的那只腳,在消除全球核威脅方向邁出堅實一步。▲
環球時報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