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
耕讀傳家特色民俗祈春儀式、古法榨油體驗、漢式集體婚禮體驗……像這樣內容與形式豐富多彩的“耕讀傳家”民俗文化旅游節,已在游仙區梓棉鎮連續舉辦了兩屆。
這是游仙區將信義文化培育融入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游仙區大力推動“信義游仙”建設,旨在通過建設一批信義文化載體、選樹一批信義先進典型、形成一套信義測評體系、構建一套信義獎懲機制、打造一批信義文化品牌,著力形成全社會有信仰、講信譽、守信用、尊道義、盡忠義、重仁義的公序良俗。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游仙區將信義文化融入鄉村文化建設,出臺《“信義游仙”建設的實施意見》,堅持“三個融入”,著力培育信義文化,探索鄉村文化振興路徑,充分發揮文化對鄉村振興的引領作用。
? 重誠信 融入農事生產全過程
“生態循環,綠色有機”,這樣的質量承諾,在游仙區柏林鎮洛水村有機葡萄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我們將信義文化融入葡萄種植、銷售的全過程,不僅讓種植大戶在葡萄園內立牌進行產品質量宣誓,還要簽訂《綠色產品信義合同》和《產品質量公約》。”柏林鎮鎮長何昇林說,“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葡萄的綠色種植,確保產品品質,助推柏林農業產業提質量、樹品牌”。
葡萄種植基地內的信義文化長廊上展示有葡萄種植銷售的過程、《農產品質量公約》,也有種植大戶的質量承諾,還有傳承培育信義文化的先進人物,散發著濃郁的鄉村信義文化氣息。
洛水村潤沁春葡萄產業園合作社負責人黃昭強作為“信義能人”,其先進事跡被張貼在信義文化長廊上。“誠信種植和經營,是我們發展葡萄產業的根基。”黃昭強言行合一,在經營過程中,充分展現了一個守信譽、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現代農村產業帶頭人的風采。
黃昭強先后共流轉土地508畝用于葡萄種植,嚴格按照《農產品質量公約》進行種植、銷售,其創立的“潤沁春”品牌受到市場的好評與歡迎。“我們在種植的過程中,全部用農家肥,并邀請有關科研院校的專家進行指導,力爭形成生態循環的現代農業產業。”黃昭強表示,“潤沁春”品牌的葡萄在各級農殘檢查中全部達標,已成功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并敲開了百盛超市有機食品專柜的“大門”,極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含金量。
這是游仙區大力倡導涉農企業和種植養殖戶完善追溯體系建設,重信譽、守信用種植農產品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游仙區將信義文化培育融入農事生產全過程,已成功培育柏林鎮洛水葡萄、鳳凰鄉木龍胡蘿卜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誠信農產品,并建成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10個,“三品一標”農產品達97個。
? 揚美德 融入文明細胞創建全過程
“她特別孝順,還肯幫助別人,從不和鄰里拌嘴,連紅臉都沒有過。”在游仙區新橋鎮同福村村民眼里,童麗蓉不僅是孝順體貼的好媳婦、與人為善的好鄰居,還是助人為樂的好村民。
多年來,現已50歲出頭的童麗蓉與丈夫從事農村房屋承包建筑施工。盡管工作很累,但她對患病的婆婆照顧得無微不至。不僅如此,樂于助人也是她經常被大家贊揚的品質。2012年,童麗蓉承包了村里一戶人家的房屋修建施工,可修建完成后,戶主僅有的存款全部用于材料采購,暫時無錢支付承包款。童麗蓉沒有硬逼著戶主拿錢,可她雇的工人都指望著工錢補貼家用,于是她拿出積蓄并向銀行貸款3萬元,先行支付了工人工錢。
這個事情很快就在村里傳開了,大家都對童麗蓉豎起了大拇指。童麗蓉長年累月的善行被大家看在眼里。她被村里評為“好媳婦”、其家庭被評為“文明家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像童麗蓉這樣的村民,在同福村并不少見,大家都爭做文明人、爭創文明家庭,形成了優良的文明鄉風。”新橋鎮黨政辦主任、同福村駐村干部楊曉琴表示,同福村常年開展“興家風、純民風、正社風”主題活動,通過評選“好公公”“好媳婦”“好鄰里”“好女婿”等系列文明鄉風建設活動,營造了崇德尚善的良好氛圍,同福村也成功獲評為“國家級文明村”。
同福村刮起的文明鄉風,與游仙區著力推動信義文化培育融入文明細胞創建全過程密切相關。近年來,游仙區持續開展文明村鎮、“四好村”、星級文明戶等系列文明細胞創建活動,全區共評選信義明星、最美家庭等先進典型380余人次,其中29人被評為市級以上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和感動人物,并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兩個、省級文明村鎮1個、省級“四好村”11個。
? “存”道德 融入基層治理全過程
“積極帶領群眾致富,結對幫扶低收入農戶,記兩分;主動制止和化解矛盾,記兩分;無償獻血200毫升,記兩分……”翻開游仙區新橋鎮新橋社區的“公民道德銀行”臺賬,一筆筆賬目清清楚楚地記錄著居民們的善行。
“大家對‘公民道德銀行的關注度非常高,都愿意積極參與進來,生怕比別人落后了。”新橋社區黨總支書記陳興平說,“公民道德銀行”建起來后,奉獻愛心、服務他人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社區居民的選擇。一周前,社區居民尤昌明就做了一件好事。下午兩點半左右,尤昌明開車從新橋鎮桐籽村路段經過,看到一名老人在路邊等車,便停下來詢問得知,老人要前往鎮上的車站坐車去云鳳鎮。尤昌明沒有猶豫,扶著老人上了車,免費送老人到了鎮上的車站。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被“存”入了“公民道德銀行”。“我們就是要弘揚這樣的美德。”陳興平說。
“公民道德銀行”產生的帶動作用在新橋鎮持續發酵,東華村村民顏宗軍捐資10萬元用于村組道路建設,并連續3年向村里的290余位老人發放慰問金共計14余萬元;同福村村民劉貴全、劉天華等主動拆除占道房屋及圍墻,沒要任何經濟補償……
新橋鎮建設“公民道德銀行”始于2015年。其仿照銀行運營模式,居民的義務活動與善心好事都可以形成積分,儲存在“個人道德存折”上,達到一定積分后,就可以到“公民道德銀行超市”兌換物品。幾年下來,“存好心、做好事、當好人”的價值取向在新橋鎮蔚然成風,逐漸成為大家共同維護的“道德公約”。
推行“公民道德銀行”建設,只是游仙區將信義文化培育融入基層治理全過程的創新方式之一。近年來,游仙區不僅推行建設“公民道德銀行”、道德評議堂等移風易俗載體,并組建鄉賢理事會、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民主評議會等群眾組織,突出基層治理的道德引導功能,還依托村委會、學校等建設信義展覽館、農耕博物館、家風家訓館、鄉賢館等宣傳陣地42個,推動“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本稿支持單位:游仙區委農工委)(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