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光陰似箭,我和《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結識已有15年了。2003年8月,我在閬中電視臺任職,后因工作需要我被借調到閬中市委組織部從事遠程教育和黨內宣傳工作。由于以前主要接觸的是時政新聞,對黨建典型經驗總結不到位,典型人物寫作沒有亮點,導致我對黨建宣傳工作一時無法順利進入狀態,很多黨建方面的稿件投出去后便石沉大海,讓當時的我非常灰心和沮喪,工作壓力很大。
發現我的困惑和無助后,老科長劉陽同志對我說:“你寫黨建文章就要好好學習《四川黨的建設》雜志上刊登的文章,認真研究雜志風格。”于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每期認真品讀《四川黨的建設》雜志,黨的理論知識、典型宣傳、人物故事、黨建信息和圖片拍攝等都是我學習的內容。漸漸地,通過對雜志的學習,我的思路和眼界開闊了,從消息到通訊,我寫作的稿件題材越來越廣泛,內容也愈加豐富,而后我也終于有了成熟的文章出現在《四川黨的建設》雜志上,每一次看到雜志上自己的文章和名字,內心都騰起一種自豪感。此后,很多單位和領導發現有一定價值的黨建新聞線索也會讓我去挖掘采訪,遇到《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編輯記者老師下基層采訪時,我更是抓住機會面對面向他們討教。
2006年,由于我在宣傳工作方面的突出表現,市委主要領導將我調進了市委報道組,專門從事對外宣傳工作。雖然換了部門,但我與《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的情誼卻沒有斷,編輯老師不但給我寄來很多樣刊,還不時向我約稿,很多時候想停下手中的筆歇一歇,但是編輯老師的鼓勵卻讓我激情難減。《閬中有個“黃城管”》《“一約三評”激發村民自治活力》《閬中市擁軍街推行“三問四小”工作法》《土地仲裁,農民當判官》等諸多來自一線的稿件見諸雜志。很多時候編輯老師還會不厭其煩地幫助我對文章進行修改,甚至對稿件進行“大手術”,這也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和感激。由于經常給雜志投稿,讓我連續兩屆成為特約通訊員,難忘每月都能收到編輯老師寄來的雜志,每每聞到這熟悉的油墨香味便倍感親切。為更進一步做好與雜志社編輯老師的溝通交流,提升用稿率,雜志社堅持開門辦刊,我有幸多次參加了通訊員座談會,記得會上我們還分組展開討論,積極為辦好刊物建言獻策,努力讓這本“老”雜志在新媒體時代迸發出新活力。
近年來,《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用大量的版面宣傳閬中,2017年為做好第一書記在基層的宣傳工作,雜志社還牽手我市,借力四川黨建微信公眾號“黨建視點”與我們閬中合作開展“最美第一書記”評選活動,將我市最基層的7名第一書記的優秀事跡進行展播,開啟網上網下投票和多方互動,一時間閬中市鄉鎮、部門紛紛為最喜歡的第一書記投票。下派到朱鎮鄉年齡最大的第一書記張榮盛也參與了這次評選,他說:“這次參加評選,給了我們第一書記巨大的鼓舞,很多遠在北京、上海的親戚朋友和戰友都給我投票點贊,第一書記的工作越來越受到關注,《四川黨的建設》雜志真是我們基層黨建工作者的好老師和好幫手。”
除了在黨建工作宣傳方面的大力幫助,用大版面、在重要位置刊登我市的黨建經驗外,在文化副刊資源上《四川黨的建設》雜志也特別關照閬中,先后派出記者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寧醋、銀河地毯、王皮影等進行了采訪,同時,對閬中春節文化活動和全民閱讀活動也進行了全方位的宣傳,對閬中的旅游資源推廣起到了積極作用。此外,雜志對閬中文化扶貧等方面的好經驗和做法也保持著關注。
風風雨雨相伴,在我成長的人生路上,《四川黨的建設》既是我的良師益友,又是我的參謀助手。芳華60載,展望新未來,我衷心祝愿《四川黨的建設》雜志越辦越好,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廣闊,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大活力!(作者系中共閬中市委報道組組長)(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