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
摘 要:醫學以人體為主體,紛繁復雜,傳統的教學過程以教師講授為主,進行“填鴨式”教學,很難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實戰經驗。目前醫學教學方法不斷推陳出新,模擬教學逐漸成為主體,近年來實證教學慢慢開始引入,成為模擬教學的有效補充。因此,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使用實證教學的方法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培養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期為醫學教學方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實證教學 教學方法 醫學教育
醫學教學是一項繁重的工作,因為醫學主要面對病人,群體帶有特殊性,往往不允許有一絲錯誤,否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醫學教育是擺在廣大醫學院校的一個難題,傳統的醫學教育主要由“教”和“學”兩部分組成,教師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模擬教學逐漸出現,允許學生可以在模擬人身上反復訓練,從而有直觀感受[1、2]。但在臨床實踐中,患者的癥狀往往比較復雜且非典型,準確甄別病情不僅要求醫護人員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更要求他們具有隨機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實證教學近年逐漸引入,成為模擬教學的有效補充。因此,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試圖尋找一些臨床醫學教學的新思路。
一、設計教學方案
1.學生分組
參與本次課題研究的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總人數30人,每次帶教10人,并將這10人隨機分成2組,每組有學生5人,每組分別研究一個病例,所有的學生在臨床見習之前都完成了有關醫學的所有理論課程。見習帶教前一周將病例提前告訴學生,以便小組成員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病例。
2.見習帶教
見習帶教一共所需時間為80分鐘,時間分配如下:1、兩小組討論交流(50分鐘)—兩小組成員根據查閱的資料陳述病情分析結果及解決方案,并相互提出對方的不足,互相補充。并由教師進行跟隨點評;2、總結(20分鐘)—由帶教老師進行總結,歸納不同病例的解決方案;同時對檢索的資料權威性進行指導,指導學生課后尋找相應資料;3、布置課外作業(2分鐘);4、傾聽學生反饋(8分鐘)—學生反饋內容既可涉及專業知識上的疑惑,也可涉及對教學方式方法提出的建議和看法。
二、實證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
在現代醫學教育中,經歷了幾個階段,一是純粹“填鴨式”教育,主要由“教”和“學”兩部分組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往往效率差,且沒有直觀感受。二、模擬教學的出現,學生可以在模擬人身上反復訓練,從而有直觀感受。三、實證教學的出現,主要是“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將這種方法應用在醫學教學工作中,能有效的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可改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被動地位。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1.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在實證醫學教育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更多是如何在臨床教學中進行引導,通過給學生分組,小組內成員之間的研究和探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習效率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學生能夠將自己所學到的醫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也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學生自主解決之后,教師應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肯定,確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榮譽感,也激發了學生發表意見的欲望。同時老師可提供一些課堂上沒有的知識,例如如何文獻檢索,論文書寫等,大大地勾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將來臨床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
2.加強了醫學教育中理論與實踐的聯系
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主要由“教”和“學”兩部分組成,學生被動地學習,往往沒有直觀感受,且學生興趣缺乏,學生只是熟悉理論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并不能學會變通,碰到實際病人,往往束手無策,感覺上了“假學”。通過實證教學,學生對相關醫學知識的理解能夠加深,帶著問題學習,往往事半功倍,且學生主觀能動性明顯提高,為學生以后的臨床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開發。
3.加強師生溝通
在醫學教育過程中,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夠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作為一名醫學教師,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的角色。筆者在課堂上會給學生創設一個空間,學生在這個空間內能夠自由發揮。為了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醫學教師的目光還應該更加長遠,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創造性,與此同時,筆者還注重課堂上的教學氛圍,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這樣就讓學生感受到了平等,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友好關系的形成。
結語
綜上所述,實證教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逐漸凸顯,將其應用在醫學教育中,能夠扭轉傳統的醫學教育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活力。同時,這種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意義十分重大。
參考文獻
[1]楊霞,王淑麗,周蕓,王斌全.醫學模擬教學與素質教育.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9;11(3):284-285.
[2]薛磊,李建華,徐米清等.醫學模擬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