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摘 要】目的:探討對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應用不同方式后內側入路治療的臨床效果對比情況。方法:將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弧形切口治療)和觀察組(直切口治療),每組患者10例。對比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結果: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踝-后足評分以及愈合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行后內側入路治療時,無論是采用弧形切口或直側切口治療,均可將患處進行暴露,提高臨床療效,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后內側入路;不同方式;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011-02
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屬于骨科較為少見的復雜型踝骨骨折,治療困難,復位、固定難度較高,需保證患處完全暴露[1]。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后內側入路治療。但對于切口的方法尚有爭議,為探究治療時采用直側切或弧形切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特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行臨床對比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例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42.84±4.61)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齡20~63歲,平均年齡為(41.99±5.03)歲。其中骨折OTA分型為C型者2例,OTA分型為B型者8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3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為(39.97±7.21)歲。其中骨折OTA分型為C型者1例,OTA分型為B型者9例。確保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性別以及骨折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將體位調整為俯臥位,準備復位、固定治療。
給予觀察組患者應用后內側直切口方式治療,于距離跟骨結節10cm處選擇起始切口,切開方向為跟腱內側至內踝尖平面方向[2]。向內側牽開長屈肌,將外側骨塊完全暴露。再將內側骨塊通過趾長屈肌腱和脛后肌腱暴露。術中應避免觸碰神經血管束。向外側掀開后內、外兩側骨塊,將粉碎骨塊顯露。進行修復后,將其復位、閉合。應用螺釘、鋼板進行固定后完成手術。
給予對照組患者行內側弧切口方式治療,起始切口位置同觀察組,切口方向為脛骨后內側與跟腱內側緣下行向,至內踝尖水平后弧形轉向至舟骨結節[3]。將皮瓣掀起、踝管顯露。將脛骨遠端的內側面以及后面通過脛后肌腱內側間隙、趾長屈肌腱、脛后肌腱以及長屈肌外側暴露。再予以復位、固定后,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踝-后足評分情況以及術后恢復時間。踝-后足評分標準為,無疼痛者40分,不須支撐、活動不受限10分,任何地面可不困難步行5分,步行可超過6個街區數5分,無或輕微反常步態為8分,前后、后足活動正常為16分,足部對線正常為10分,踝-后足穩定性為8分。分值與恢復程度成正比,滿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數據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臨床療效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踝-后足評分以及愈合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復位、固定治療,其中后側入路為其主要治療方式[4]。目前臨床對后側入路的切口方式多分為直切與弧切兩種,為探究不同切口方式的臨床治療效果,特做此研究。
本研究表明,經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踝-后足評分以及愈合時間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兩種方式行后內側入路給予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均可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究其原因,直切口入路是通過顯露肌間隙的內、外側窗,有效避免觸碰神經血管束,有利于術后恢復。且暴露面積大,可有充分的空間進行復位、固定。但該方式的缺點為,為保證內踝前丘骨折可以有效修復,需再配合一條輔助切口[5]。弧形切口屬于改良后的入路方式,可將內踝以及后踝更加清晰的暴露,對于粉碎較重的患者更為適用,但由于該手術方式剝離的軟組織過多,不適用于其他骨折方式[6]。對于此類疾病,兩種方式均有優勢和相應的缺點,但均可取得較佳的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患者行弧形切口或直切口后內側入路治療均可取得較佳效果,可有效提高踝-后足評分,且恢復時間短,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蘆浩,徐海林,姜保國,等. 不同方式后內側人路治療Klammer Ⅲ型后pilon骨折的療效[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7,19(12):1052-1055.
[2] 張浩通,施忠民. 后P ilon骨折的手術治療進展[J]. 國際外科學雜志,2016,43(11):730-733.
[3] 孔祥如,朱裕成,楊太明,等. 支撐鋼板或結合空心螺釘治療脛骨后pilon骨折[J]. 中華創傷雜志,2017,33(2):164-170.
[4] 賈瑞鋼,王鑫強,張維龍,等. 有限切開復位經皮內側鎖定鋼板治療Rüedi-Allg(o)werⅡ、Ⅲ型閉合性pilon骨折[J]. 中華創傷雜志,2017,33(10):904-910.
[5] 張建政,王浩,商洪濤,等. 后pilon骨折AGH分型及對手術的指導意義[J]. 中華骨科雜志,2017,37(5):284-290.
[6] 蘇郁,許慶山,郭衛中,等. 脛骨遠端后側解剖型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后Pilon骨折的療效分析[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7,25(18):1721-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