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 要】目的:分析預防性護理在骨創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參與研究的骨科手術患者68例,納入時間為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依據護理模式差異性將所有患者均分兩組,接受基礎護理的34例手術患者為參照組,接受預防性護理的34例患者為研究組,最后對護理效果的差異進行總結。結果:比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研究組(2.9%)較比參照組(23.5%)更低,組數據比對判定p值小于0.05,統計學意義存在。比對手術患者護理后的各項指標(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股靜脈血流速度和股靜脈血流量),研究組改善更優,與參照組比對判定p值小于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結論: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可以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進行有效預防,可在臨床工作上推廣和普及。
【關鍵詞】預防性護理;骨創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322.1+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129-02
據有關統計表明,骨科創傷手術會致使患者靜脈受損、血流停滯,與此同時會增加血液粘度。就該類患者而言,術后會限制自身活動,其不僅對下肢靜脈回流造成不利影響,同時會提升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為此,本文要研究骨科手術患者應用預防性護理的臨床價值,現將具體流程和結果分析如下。
1 臨床數據和方法
1.1 基礎數據 參與本次研究的骨科手術患者68例,納入時間為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將所有患者依據護理模式差異性均分研究和參照兩組,n=34。
研究組(n=34)中,患者最大年齡為80歲,最小年齡為45歲,中位年齡統計后為(57.35士5.44)歲。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5例。參照組(n=37)中,患者最大年齡為81歲,最小年齡為44歲,中位年齡統計后為(60.44士5.46)歲。其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3例。
2組骨科手術患者的基線資料(年齡、例數)經對比,未產生統計學意義,組間對比判定為p>0.05,予以比較。
1.2 具體流程 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入院前的簡單宣教,并為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嚴格遵循醫囑用藥,為其提供舒適的診療環境。研究組患者則實施預防性護理,詳情流程為:①基礎預防。在手術期間,需確保精細的動作,同時對四肢和盆腔附近的靜脈予以保護,防止對靜脈內膜造成損傷。患者完成手術后需適當抬高患肢,這樣可以加快靜脈回流速度。另外,護理人員還需告知患者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并進行以下指導,如:運動方式、頻率和力度。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運動,從而對靜脈回流起到促進作用[2]。②藥物預防。患者完成手術12小時后需注入低分子肝素鈉,并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對藥物合理選擇。若使用維生素K拮抗劑,需對其使用過量和凝血酶時間嚴密監測,一般維持在2.0至2.5秒之間,另外還需監測患者的肝腎功能。
1.3 指標的判定[3] 對兩組骨科手術患者不同護理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進行統計,同時詳細記錄臨床指標,如: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股靜脈血流速度和股靜脈血流量等。
1.4 數據處理 本次參與研究的骨科手術患者68例,臨床數據通過SPSS17.0軟件采集驗證,兩組患者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股靜脈血流速度和股靜脈血流量等臨床指標對比予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比計算采用率(%)形式表達,予以卡方檢驗,組間對比判定為p<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預防性護理和常規護理后的各項臨床指標 比對兩組骨科手術患者護理后的各項臨床指標,研究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股靜脈血流速度和股靜脈血流量改善優于參照組,兩組數據比對判定產生了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預防性護理和常規護理后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研究組患者中,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有1例,比例為2.9%,參照組患者中,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有8例,比例為23.5%,兩組數據比對判定p值小于0.05,產生了統計學意義,X2=6.2750。
3 討論
曾有專家表示,骨科創傷手術患者未實施護理干預具有較高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例可達50%及以上[4]。若不能實施針對性治療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對其肢體功能發揮造成影響的同時對生命安全構成危及。由此可見,對骨科手術患者而言,實施科學化和規范化護理措施對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性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模式,結合患者自身存在的差異對干預措施和治療方案合理選擇,不僅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5]。此次數據顯示:應用預防性護理的研究組,股靜脈血流峰速度、股靜脈血流速度和股靜脈血流量改善優于應用常規護理的參照組,兩組數據比對判定產生了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從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來看,研究組2.9%低于參照組的23.5%,兩組數據比對判定產生了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足以說明了預防性護理更具優勢。
經上研究總結,對骨科手術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可以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進行有效預防,可在臨床工作上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代兵.預防性護理在骨創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應用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17,23(5):895-896.
[2] 姚麗娟.預防性護理在骨創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9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0):101-102.
[3] 馬惠敏,趙金彩.脊髓損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效果評價[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2,33(6):686-688.
[4] 郭玉婷.預見性護理對骨科創傷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信息,2015(42):288-289.
[5] 米鳳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性護理干預[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1,40(22):117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