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娜
【摘 要】網絡環境給大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反應。本文分析了現代的網絡環境下進行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其問題所在,也提出了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0-171-01
現在的高校開始重視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的教學內容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現在的互聯網信息在高速的發展,學校必須正確引導和教育學生的思想行為,建設和諧的教學環境,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給其進入社會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礎。
1 網絡環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現代的網絡環境下進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者結合網絡平臺進行講解一些心理知識,剖析相關心理問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引導大學生,讓其正確自我認知,發現其價值能力,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質[1]。應用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價值,打破了固有的教學模式,利用網絡進行信息共享,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宣傳,可以推動學生進行言論的自由表述,心理活動的表達,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同時也完善了傳統的心理健康的教學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網絡環境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給其心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主要的影響有下面兩個方面。
1.1 積極方面 網絡環境完善了傳統教學的方式,這是傳統心理健康教學是不能完成的,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進行針對性的求助和解決問題。應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完善和彌補了傳統心理教學方式。這個教學方式有其信息性和快捷性,同時信息具有及時性,補充了傳統教學的缺陷,可以進行實時的教育,讓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了融合性進步發展。給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現代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方式。拓寬了教學方式,整合了教學資源,符合現代心理健康教學實際需要,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興致,給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出預警,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1.2 消極方面 網絡對社會的作用是兩面性的,有其積極的優勢也有其消極的負面影響。對于接受教育的學生,網絡的多樣性使其心理活動也變得復雜。這是由于現在的網絡管理和技術都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大學生會受到網絡環境當中的不良信息的影響和侵蝕,影響其思想觀念。并且這樣的環境給教學教師帶來了教育難度,也減弱了其教育能力。加上有些老師缺乏熟練的操作網絡技術,使其不能熟練采用多種技術方法進行教學,也就缺少了網絡信息交流和溝通,給其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2 進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方法
2.1 創新心理健康教育觀念 現在的教學環境是在網絡的環境下進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也開始應用多種現代教學方式,應用網絡進行學生心理活動的影響,進行提升學生的素質。所以,高校必須改變其教學理念,把現代的教學觀念加入到傳統教學方式中,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融合進思想政治教學理念[2]。深入研究和探索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征,熟悉其成長發展的心理變化,建設和學生心理健康相符合的教育環境。并且,不能完全丟棄傳統的教學方式,要詳細分析其優勢進行合理有效的發揮,保證和提高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發現學生有心理問題或情況發生,要經過面對面的傳統形式進行教學,以網絡教學相輔助,對學生進行疏導,其效果明顯。所以,教學老師要合理的把兩個教學方式進行很好的融合,相互補充,可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2.2 建設綜合網絡教育方式 在當下的網絡環境中的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具有系統性和輔助性,實際教學中要進行科學的心理疏導和健康管理,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并且進行整體規劃,建設綜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其教學內容明確,教育形式多樣。所以,教學老師必須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建設相應的網絡心理咨詢室,老師進行心理咨詢服務是要把實際情況和虛擬網絡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正確對學生進行的引導。另外,高校還能在網上開設相關課程,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優化選擇,接受符合其需要心理健康課程,完善心理教育體系。
2.3 建設新時代全新網絡教學隊伍 開展網絡教學,進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依據科學的教學理論,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進行教師的科學培訓和指導,提高其應用網絡技術的能力,豐富其教學方式。可以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情感和學習生活多方面相結合的綜合教育和指導,發揮網絡教學優勢和功能,培養學生的感知和自我調節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下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復雜性和虛擬性,接受教育的學生不斷增多,教育方式也逐漸增加。所以,教學老師要根據大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結合網絡特征,應用科學的教學手段,有效的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 唐靜.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7(8):129-129.
[2] 劉艷.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J].新校園旬刊, 2016(3):13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