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云南 景洪 666100)
布朗族是“百濮”(孟高棉系統)的后裔,主要居住在西雙版納自制州勐??h及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云縣、永德、雙江、施甸、墨江等縣。是云南省特有的15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布朗族最早信仰原始宗教,其主要內容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小乘佛教傳入布朗族地區后,形成了以信仰小乘佛教為主,即南傳上座佛教,兼信仰原始宗教,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布朗語支,分為布朗和阿爾瓦兩個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傣文和漢文。西雙版納有布朗族4萬余人,分布在勐??h的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等鄉鎮。
布朗彈唱是布朗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本民族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其唱腔圓潤委婉,明亮清晰,具有獨特的音調韻律,其韻律又根據不同的演唱內容有不同的調式演唱,歌詞直抒胸臆,樸實明快,在布朗族地區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高的藝術性,在當地自古就有“聽歌要聽布朗歌”的流行說法。演唱內容廣泛,有唱本民族古老的遷徙歷史、傳說故事、生產知識、緬懷祖先、人生禮儀、祭祀等古歌,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山歌、情歌、 勞動生活、兒歌等,是傳承本民族文化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演唱方式有獨唱、對唱、合唱和一個人領唱眾人合唱。
西雙版納布朗族民歌稱為“布朗調”,按體裁可分為敘事歌、愛情歌、勞動(蓋房歌、摘棉花歌等)、風俗歌(結婚歌、迎客歌、回家歌、焰火歌、生產歌、喪事歌)、宗教歌、兒歌等;按內容可分為索、笙、拽、宰、銅芒,五類。有的清唱,有的以四弦琴、象腳鼓、铓、镲等打擊樂器伴奏,在喜慶時節邊舞邊唱。最動聽的是用布朗四弦琴伴奏的索,索有新索、老索之分,有的歡快明朗,有的平穩舒緩,其中的山歌、情歌,旋律優美流暢,歌詞隨意清新,歌頭歌尾多有襯詞襯腔,格外活潑風趣,優美動聽?!斑水斶水敗钡那俾暎讶藗儙肴蠕?、鳥語花香的美妙世界;那甜潤委婉、起伏跌宕的歌聲,給人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這五大音樂類別來源于一個布朗族的古老傳說:布朗族的祖先名叫召松瑪帝,他到每個布朗村寨看望他的子民,都有一間供其休息的房子,稱為“沙拉房”,有一天,他去到一個寨子看望他的子民,他的坐騎是一只金馬鹿,等他巡視看望回來時找不到了,便請一個叫“宰”的人“幫(拽拽)”他“找(索)”金馬鹿,找啊找啊,最后終于發現原來是被人“藏(笙)”在“房子銅芒)”里了。
可以采用獨唱或兩對唱的形式。具有山歌的特點,演唱場合較為自由,演唱內容較為廣泛。兒歌、搖籃曲、風俗、宗教、勞動等都可以用“宰”的曲調來演唱。“宰”還有吟誦的特點。歌詞可以即興發揮,內容較為豐富,表白的方式別具一格,使用歌聲來表達和訴說自己的感情,節拍清楚、歌唱很抒情,旋律由do re mi fa sol la六個音階組成?!霸住闭{有《相聚》《拜年歌》《宰總》《宰莫》《試排宰》等。
“索”的曲調各地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派生出許多村寨自己的“調”,有自己特點的唱法,通常有“曼夕調”“兌調”“布朗西定調”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時代變遷,“索調”也有所改良和創新。如:在“文革”期間的以“曼夕調”為基礎編創了“歌唱黨的好政策”“歌唱大好形式”適合當時形式的唱法。改革開放后的曼夕人巖寶又編創了“西美調”唱法,從此“布朗彈唱”既可用傣語演唱,又可用布朗語演唱,還可以用漢語演唱。但是,不管怎么改變,都是以“索調”的基本調式為基礎進行改良或變調,即在傳統“索”的基本曲調上或在傳統布朗族音樂元素中進行創新和改編。 “索”一般采用男女對唱的形式,由男青年用“玎”伴奏,節奏歡快活潑,旋律優美動聽,因此,被人們稱為“布朗山寨的小夜曲”,是布朗族“以歌求偶”的主要表達方式。所有“索”的演唱都用四弦琴進行伴奏?!八鳌闭{有《說教歌》《索·同》(古歌)、《索·賧》《曼夕調》(男女對唱)等。
“笙”曲調轉悠揚,旋律由do-re-mi-la四音階組成。這種曲調多用于節慶、佛、升和尚等較大場合跳舞時演唱,也可作為青年男女相聚歌舞、串姑娘、戀愛交往時唱,還可以在家中親朋相聚、好友相邀的宴席中唱??瑟毘部蓪Τ?。其內容有表達青年男女愛戀之情或祝福、助興、或隨意擺家常;也有由歌手演唱有情節的故事,如勞動歌、儀式歌,引經據典教育后代?!绑稀痹诔獣r可用四弦琴進行伴奏,也可不用伴奏?!绑稀闭{有《祈?!贰缎∫骨贰断嗨记椤贰洞蚯锴А罚新暘毘ⅰ侗仃P艾》(哄娃娃睡覺)等。
“拽”曲調與“宰”相似,只是節奏更加歡快,歌詞可長可短,曲調隨和自由,可高亢、可低沉沉、可喜可悲,演唱過程中常出現近乎于吟頌的歌詞“搜”,是可以在室內演唱也可以在節慶和喜慶活動中唱的歌,其演唱內容根據活動的場合由歌手進行即興演唱,沒有伴奏?!白А闭{有《情深》《情歌對唱》《相遇黃?!贰端寄钪琛返取?/p>
“銅芒”,又稱為“檳榔情歌”,大多數男青年用這個曲調來贊美或形容布朗族少女的容貌,在歌唱時也會表露出對姑娘的愛慕之情。據調查和了解,有的地方將“笙”和“銅芒”歸為一類,是一個曲調的兩種唱法?!般~芒”調有《等待》《搖籃曲》等。
傳統曲調“宰”,見譜例1《相聚》,歌詞大意:在這美麗的夜晚,美麗的姑娘們歡聚在一起,人人都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美麗的鮮花,一起歡慶這美好的夜晚。主要曲調“索”見譜例2《說教歌》,歌詞大意:在世上做人,一定要聽長輩的教誨,遵紀守法,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聽從黨的教育,我們才會過上好日子。

譜例1

譜例2
主要用于“索”“笙”的伴奏。弦鳴類彈奏樂器。與傣族的“笙”相同,早期使用馬尾或棕制弦,20世紀50年代,以鋼絲為琴弦,張4根金屬弦,兩根一組定同音,兩組以四度定弦,如c’e’f’f’。
氣鳴邊棱類吹奏樂器,以蘆葦稈制作,與傣族的“篳梯由”相同,有5個按音孔。
弦鳴類彈奏樂器。與傣族的“玎翰”相同,張3根金屬弦,定弦為 sol la-re-do。
此外,還有蜂筒鼓、象腳鼓、铓、镲等擊奏樂器。
民間傳統分類法的五大歌調(種),即宰、索、笙、拽、銅芒,含意廣泛。它們既有“曲調”的含意,亦有“歌”或“唱”的意思,同時更具有一種同宗姓氏一樣的冠名特征。多數民歌都以這五種名稱冠于前,后接本曲名。
“索”調旋律柔美,委婉動聽,尤其是風格性終止式的上行四(五)度進行,如do-re-sol,sol-la-do,remi-sol-la,do-re-mi-la等,并配合輕柔的向上滑向主音及鼻音、閉口音的演唱等,給人以輕柔、優美之感。
曲調線多呈拋物線式的“拱型”和“波浪型”進行,張弛調劑。其“拱型"又有大、小之分,大者為八度的起落,小者為五度的起落。
布朗族的音樂調式,以羽、宮、徴調式較多,商、角調式較少。調式音列以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為主。
節拍多為有板類,2/4拍較普遍,亦有混合拍子和變化拍子、自由拍子。
結構多為分節歌。有的是單樂句的變化重復,有的是上下句變化重復,有的是三句體(兩上一下)的變化重復,有的是五句體(三上兩下)的變化重復。
民歌織體絕大多數為單聲部,偶爾有部分領、合唱的民歌,呈現出原始的不同調的復合或支聲復音唱法。
2008年,布朗彈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雙版納布朗彈唱音樂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與當代西雙版納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如今由于現代文化和市場經濟對布朗族傳統文化的沖擊,村中能唱布朗族本土民歌的人群已逐漸減少,傳統民歌正面臨著無人傳承的危機,相應的傳承、保護、發展工作迫在眉睫,只有在理論與實踐等各層面展開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才能使其歷史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萬古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