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十幾年前念大學時,接待一群來上海交流的日本大學生,大家說的都是英語。偶爾遇到一兩個會中文的日本學生,我就會感嘆“你的中文說得真好!”哪怕對方發音還是洋涇浜。在21世紀初,全世界的通用語言還是英語,有著英語專八或者高級口譯證書的畢業生,往往更有機會在外企找到工作。而像大山這樣的老外絕對是鳳毛麟角。
工作以后跑國際新聞,接觸了不少外交官,發現中文溜的也不多。而普通話說得好的往往是漢學家,或者是娶了一個中國老婆并在中國生活很久的中國通。
2007年在復旦國際交流學院采訪,有一個班的教材就是《新民周刊》,對于當時的留學生而言,閱讀時政類雜志的難度就如同我們去看英國《經濟學人》,但對于了解中國和上海獲益匪淺。我發現,那時老外的中文水平普遍提高了,“字正腔圓”已經是很低的要求。我和其中一位日本女生保持了多年的友誼,她很熱愛上海的生活,并在這座城市工作了許多年。當我和她再相約喝咖啡時,她的中文已經說得和普通中國人差不多了。
如今,在我工作的大樓有許多老外,他們的中文流利程度遠超于我的英語水平。在上海的老外,甚至開始學上海話,因為僅僅會說中文已經不是什么特長了。
這一次,當我去采訪一些擁有大量中國粉絲的洋網紅時,雖然他們的語言水平很難給我驚喜,但我還是被他們的“與時俱進”震撼到了——德國小胖阿福開口就提“正能量”,日本90后一之瀨最受歡迎的翻唱歌曲是《大家一起喜羊羊》,而自學中文的加拿大男生Jared的搞笑水平直逼papi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