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靜
【摘 要】中西醫結合治療與護理有很好的互補性,西醫治療能彌補中醫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的不足,而中醫治療則能彌補西醫在防止毒素吸收、改善腸微循環方面的缺陷,克服了單純西醫胃腸減壓的不足,更有利于腸梗阻的治療與康復。
【關鍵詞】粘連性腸梗阻;中西醫結合;專科護理
【中圖分類號】R76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109-01
腸梗阻是一常見多發病,而粘連性腸梗阻占整個腸梗阻的40%~60%,其中80%是手術所致[1]。粘連性腸梗阻主要原因是腹腔手術后,其次為腹腔內炎癥、創傷、出血、異物等引起[2],它的治療和護理仍是醫學界的一個重點。此病的治療一般應爭取非手術治療,因為手術本身可加重腸粘連。目前的治療和護理方法眾多,各有所長,我院自2002年開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病人,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將觀察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人151例,其中男87例,女64例,年齡7~88歲,平均58歲。發生于腹腔手術后的有123例,其中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后19例,胃大切術后9例,闌尾炎術后35例,脾切除術后3例,膽石癥術后24例,腸切除術后31例,子宮次全切除術后2例。發病最短時間為術后7天,最長時間為18年,此患者1歲時誤吞鐵釘做了小腸切開取鐵釘術,19歲才出現腸梗阻癥狀。123例腹腔術后病人中有32例病人反復發病并住院2~3次,均保守治療治愈出院。其他28例為:5例結核性腹膜炎,20例為原發性腹膜炎及化膿性盆腔炎,腹部閉合性傷3例。本組151例中有13例患者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不滿意,改為手術治療,138例保守治療,均采用專科常規治療加復方大承氣湯治療,病人平均4~10天腸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并治愈出院,保守治療治愈率為91.39%。
1.2 臨床癥狀 所有病例均有腹痛、嘔吐、腹脹、停止肛門排氣排便癥狀。體檢可見腹部脹隆,部分可見腸型及腸蠕動波。聽診腸鳴音高亢或減弱消失,X線立位腹平片可見腸管內有液氣平面。
1.3 療效評定標準[3] 治愈:腹痛、腹脹、惡心、嘔吐消失,有肛門排氣及排便,腸鳴音正常,立位腹平片X線片無液氣平面,胃腸功能恢復正常,能正常進食。無效:陣發性腹痛越來越頻繁或轉為持續性腹痛,腸鳴音高亢變為低弱,腹脹逐漸加重,體溫升高,血常規檢查有明顯感染跡象,血壓下降、心率加快,有休克表現,腹部X線片腸段積氣及液平面增多。
2 治療方法
2.1 專科常規治療 ①禁食;②有效的胃腸減壓,通過減壓器吸出胃腸內的積氣積液,減輕腹脹,降低胃腸道內壓力和腸管的膨脹程度,減少腸腔內的細菌和毒素,改善腸壁血液循環;③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和體液平衡;④早期應用抗生素,防止或控制感染;⑤加強靜脈營養,必要時輸給血漿、全血或血漿代用品,以補償喪失至腸腔或腹腔內的血漿和血液;⑥保護重要器官,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
2.2 中藥治療 病人入院確診為粘連性腸梗阻后,一般在第2天開始結合用中藥復方大承氣湯劑,每天1劑,水煎成200ml液,分上、下午2次用,每次100ml,每次須間隔4h。每次注入中藥前應先抽空胃液。注入中藥湯劑的溫度以40~45℃為宜,注藥后要夾胃管1~2h,以利于藥物的吸收。用中藥湯劑直至病人有肛門排氣排便為止。
3 護理
3.1 心理護理 由于腸梗阻病情變化復雜和痛苦,病人均有恐懼、焦慮心理。應針對患者恐懼、焦慮心理給予耐心的心理疏導和解釋工作,多與病人和家屬交流溝通,耐心傾聽他們的傾訴,及時掌握病人的心理變化,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措施,告訴他們有關此病的病理生理知識,讓他們了解病情,告訴他們只要治療得當和及時,不會帶來生命危險。說明治療方法、由胃管注入中藥的目的和意義、操作步驟及配合方法。也可通過同種病人的現身說法,消除病人的恐懼、焦慮心理,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
3.2 專科護理 禁食,保持有效的胃腸減壓,經常檢查胃管是否通暢,觀察負壓器吸出液的量、色和性質。補液量堅持量入為出,見尿補鉀原則,補液要先快后慢,將丟失的液體總量爭取在12~24h內補足,有酸中毒者應先給碳酸氫鈉。遵醫囑使用有效抗生素防治或控制感染。嚴密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監測血細胞、血電解質,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維持酸堿平衡,根據病人情況遵醫囑靜脈補充營養,如脂肪乳、高能量、高維生素液體,必要時輸給血漿、全血或血漿代用品,準確記錄24h出入量。加強病情觀察,注意病人的全身情況、意識表情,觀察腹痛腹脹程度,病情是否減輕或加重,腹部有無腸型及壓痛、反跳痛情況,警惕腸絞窄的發生。禁食期間給予口腔護理,做好基礎護理,使病人清潔舒適,減輕病人痛苦。
3.3 胃管注入大承氣湯后的病情觀察和護理 用藥后的觀察和護理相當重要,用藥后一般3h后開始出現腸蠕動逐漸亢進,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加重。本組有123例病人在24~48h內有伴隨腹痛及開始排氣或排便情況。經胃管注入中藥時的速度宜緩慢,溫度宜適宜,并要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仔細傾聽其主訴,嚴密觀察注藥后病人神志和生命體征變化,注藥完畢夾管1~2h,妥善固定胃管,給病人取半坐臥位,亦可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床上及床下活動,要注意腹部保暖。病情較重者不允許下床排便,要做好床上排便的準備。特別注意觀察用大承氣湯后的胃腸減壓器吸出液的量、色、性質以及肛門排氣、通便時間,腹痛、腹脹是否緩解。記錄腹痛的程度,腹瀉的次數、量、顏色和性質。病人有大量排便和腹痛、腹脹緩解時停用大承氣湯。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在治療期間如癥狀、體征不見好轉或反而加重者應立即報告醫生采取中轉手術治療。
3.4 飲食護理 腸梗阻期間禁食,營養支持很重要,采用胃腸外營養作為支持治療,當腸梗阻緩解,病人開始排氣排便、腹脹、腹痛消失,12h后可進流質,忌服易產氣的甜食和牛奶,如無不適,24h后進半流質,3天后進軟食[4]。
3.5 出院指導 指導病人出院后要注意飲食衛生,多吃易消化食物,要進高熱量、高維生素食物,進食要有規律,不宜暴飲暴食,餐后不宜做劇烈活動,尤其是突然改變體位的活動。注意休息,保持大便通暢,有不適及時就診。
4 護理體會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腔手術后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為提高治愈率,減少手術的概率,中西醫結合治療是較滿意的有效措施。大承氣湯在治療腸梗阻中有它的優勢:中醫認為腸道為便化之腑“以通為用,不通則痛”,腸梗阻為通降功能失調。大承氣湯由大黃、芒硝、厚樸、枳實四味藥組成,為峻下熱結劑,能增強胃腸道平滑肌活動,提高胃腸動力,促進腸蠕動,改善和消除腸道麻痹、淤滯狀態,抑制腸道內細菌及毒素吸收,促進腸道內毒素排瀉,促進胃腸道新陳代謝和腸道營養的恢復,提高機體免疫力,降低炎性細胞因子和炎性介質的產生,有一定的抑菌及對抗內毒素的作用[5]。中西醫結合治療腸梗阻效果非常滿意,費用低,與單純西醫治療護理的不同點是由胃管注入中藥大承氣湯。
參考文獻
[1] 魏宏強,黃宗文.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全性腸梗阻130例療效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08,35(11):1729.
[2] 吳有德,吳肇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3] 宋小敏,胡愛民.中西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30例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08,3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