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欒玲玲 王琪 李洪華
【摘 要】目的:探討經絡導平治療儀對改善腦性癱瘓患兒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7年9月,將62例腦性癱瘓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n=31)與對照組(n=31)。對照組采用常規康復治療方法,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治療方法上采用經絡導平治療儀治療,每天25min,每周5天,共12周。治療前后分別用簡易Fugl-Meyer評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評定上肢及手的運動功能,改良的Barthel指數(MBI)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結果:治療前,兩組患兒FMA-UE、MBI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均有明顯提高(p<0.01),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經絡導平治療儀能有效提高腦性癱瘓患兒上肢運動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關鍵詞】腦性癱瘓;經絡導平;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116-01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 CP)簡稱腦癱,是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致殘性、終身性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持續存在的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及活動受限[1]。嚴重的腦癱患兒不僅不能學習和工作,個人生活也不能自理,更無法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給家庭帶來沉重心理負擔和精神痛苦,也帶來一系列社會性問題[2-3]。目前,對于腦癱的治療尚無根治辦法,以康復訓練為基礎的綜合治療是降低腦癱患兒致殘率的有效手段。腦癱是導致兒童運動功能障礙的首要疾病之一。腦癱運動功能障礙是兒童活動和參與受限的直接因素[4]。其中,有60%的腦癱患兒存在手功能障礙和上肢的運動協調障礙。上肢的運動功能不僅影響腦癱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還影響到患兒的社會交往活動,不利于腦癱患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將研究經絡導平治療儀對改善腦癱患兒上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6月~2017年9月在我科治療的腦癱患兒62例,診斷均符合《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指南》編寫委員會最新修訂的腦癱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在2歲~6歲;②上肢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③Ashworth分級≤Ⅱ級;④配合操作者;⑤自愿參加本研究項目。
排除標準:①多發癲癇;②并發骨骼肌肉疾病;③并發嚴重的心、肺、腎等疾病;④意識障礙或認知功能嚴重障礙。
入組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1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改良Ashworth分級等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康復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每天90分鐘,每周6天,持續12周。
1.2.2 經絡導平治療儀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經絡導平治療儀治療。每天25分鐘,每周5天,共12周。
1.3 評定指標 用簡易Fugl-Meyer評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評估患兒上肢運動功能,分值越高上肢運動功能越好。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來評定患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分值越高,患兒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FMA-UE和MBI評分,兩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后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2 結果
治療前,兩組患兒的FMA-UE和MBI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FMA-UE和MBI評分均有提高(p<0.01),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采用經絡導平治療儀治療小兒腦癱比常規康復治療效果更明顯。見表2、表3。
3 討論
腦癱患兒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康復干預是保護患兒健康、降低致殘率的有效措施。上肢功能對腦癱患兒認知、社會交往、生活自理等方面影響重大,故腦癱患兒的上肢功能康復非常重要。本研究試圖嘗試經絡導平治療儀聯合常規康復訓練對腦癱患兒上肢運動功能的效果,目前還存在不足之處:①入組患兒要求Ashworth分級≤Ⅱ級,肌張力≥Ⅲ級者的應用受到限制;②樣本量有限;③經絡導平治療的短期效果明顯,但長期效果還有待研究。這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曉捷.實用兒童康復醫學第二版[M].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244-245.
[2] 劉蕓,石浩,唐學兵,等.腦性癱瘓并發育性髖關節異常5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22(18):1414.
[3] 孫洪海,徐艷杰,曾艷,等.早期干預在小兒痙攣型腦癱治療中的意義[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4):363-364.
[4] 王國祥,梁兵,陶蓉,陳鋼.基于ICF-CY的腦性癱瘓兒童運動功能評定及水療方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7,23(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