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宏
【摘 要】目的:探析在護理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過程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臨床路徑組,所有患者均處于急性加重期,予以常規組常規護理方法,臨床路徑組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結果:從臨床療效和肺功能改善情況來看,臨床路徑組患者的干預效果更佳。結論: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應以臨床護理路徑為主,實現對患者肺功能的迅速改善。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173-02
前言:臨床實踐證實,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急性加重期患者,若不能夠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對病情進行抑制,會加速肺功能的惡化速率。加之急性加重期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較差,極容易誘發患者死亡。因此,本研究分析了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價值,現闡述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和臨床路徑組,常規組23例,年齡:61--75歲,平均年齡:68.96±2.41歲,其中,男13例,女10例。臨床路徑組23例,年齡:63--76歲,平均年齡:69.03±1.79歲,其中,男11例,女12例。
1.2 方法 常規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法,為患者提供飲食護理、用藥干預、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導。
臨床路徑組:(1)應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在對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分析的基礎上,加強對臨床護理路徑實施狀況的跟蹤和評價,制定護理日程計劃表,將慢阻肺疾病的診斷標準作為參考依據,為患者及家屬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并對每一項護理措施進行具體闡釋和說明。(2)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慢阻肺疾病知識的普及和宣傳,使患者對慢阻肺疾病有正確認知,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促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3)慢阻肺疾病大多病程較長,患者需要長期臥床靜養,由于自身運動量缺乏,使得患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的癥狀,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飲食干預,為患者安排蛋白質含量豐富食物的攝入,為患者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4)護理人員應重視予以患者用藥干預,針對痰分泌量較多的患者,應為患者服用氧化氨等祛痰藥物,降低患者的痰液粘稠程度,促進痰液的順利排出。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2 結果
2.1 肺功能狀況 臨床路徑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狀況較常規組明顯。
2.2 護理滿意度 較常規組患者相比,臨床路徑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更高。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內科臨床診療過程中十分常見。受細菌和病毒感染的影響,導致患者痰液的粘度增加,使得患者呼吸順暢程度明顯降低,進而引發肺部通氣障礙。以往臨床治療該疾病通常將防控感染和消除炎癥作為治療的指導思想,輔助機械通氣,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患者的病情發展,但容易導致疾病反復發作,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因此,實施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法顯得至關重要[1]。
臨床護理路徑始終將患者舒適度作為護理的基礎和核心,在對患者病情進行了解的基礎上,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在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個階段予以患者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根據臨床護理路徑表記錄的各項數據,對相關護理流程進行規范[2]。本研究結果顯示,從肺功能指標改善、療效和護理滿意度對護理有效性進行評價,臨床路徑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更佳。
結論:在護理慢阻肺疾病患者的過程中,可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措施
參考文獻
[1] 徐冬梅.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呼吸性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3):5143-5144.
[2] 陳燕飛.臨床護理路徑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