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于菱
【摘 要】目的:探討生化檢驗用于糖尿病的診斷價值。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再選擇同期9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所有受檢者均進行生化指標檢驗,并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紅蛋白、血清甘油三酯(TG)等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糖尿病患者,進行生化檢驗,有助于協助臨床診斷,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推廣。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1-221-01
糖尿病屬于一類慢性代謝性疾病,是指機體內的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功能異常,引起的慢性血葡萄糖增高[1]。機體長期血糖增高,可引起心臟、視網膜、腎臟等重要臟器的慢性功能性損害,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均發生變化,故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所升高。對于糖尿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屬于預防并發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實驗室檢查屬于糖尿病診斷的首選檢查,具有檢測結果準確性高、受外界影響小,且操作簡單等優點,有助于判斷疾病的發展[2]。本院對于糖尿病的患者,采取生化檢驗,效果較佳,報道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選擇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再選擇同期9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53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43~78歲,平均(66.29±1.32)歲。病程2~15年,平均(10.02±1.16)年。納入標準: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對照組:55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44~79歲,平均(66.20±1.40)歲。兩組受檢者的基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檢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 檢驗方法
1.2.1 FPG檢驗 指導所有受檢者在接受FPG檢驗時應該禁飲禁食8~10小時,并于次日清晨抽取2ml的靜脈血,并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測定,每個受檢者均檢查3次,FPG的正常值范圍為3.89~6.1mmol/L。
1.2.2 糖耐量檢查 指導所有受檢者在接受糖耐量檢查前三天正常飲食,每日應當攝入糖類食物150~300g,并于檢查前一晚21點開始禁食,直至第二天檢查前。并抽取2ml靜脈血檢測血糖,即為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應該停用胰島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將80g葡萄糖溶于200~300ml的水中,指導受檢者于2~4分鐘內飲完,并于服用葡萄糖后的30分鐘、1小時、2小時、3小時各空腹抽取2ml靜脈血進行檢測,且收集受檢者的尿液進行尿糖檢測。在正常情況下,當受檢者服用葡萄糖的30分鐘~1小時血糖濃度可快速增高,于2小時后可降至空腹血糖水平。對于未恢復至空腹血糖水平,且尿糖檢測結果(+)即可判斷屬于糖耐量異常。
1.2.3 糖化血紅蛋白 采用親和層析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將血樣本中的血紅蛋白加入到層析柱中,當其跟硼酸相結合時,經層析法即可檢測出。
1.2.4 TG 指導所有受檢者于檢查前一晚20點之后禁飲禁食,并于次日清晨8點時抽取5ml的靜脈血,共2次。于抽血后的2小時內分離血清,并于4小時內測定TG。正常值為0.21~1.76mmol/L。若受檢者的TG值高于正常值,這提示其可能患有糖尿病,故應該進行進一步的臨床檢查。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數據用x±s表示,作t檢驗;P<0.05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受檢者的各項生檢驗指標 觀察組FPG、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紅蛋白、TG等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內容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是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后的又一大非傳染性疾病,不僅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也給其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3]。若治療不當,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容易發生嚴重并發癥。因此早期、準確的診斷糖尿病屬于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關鍵之處。
觀察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糖化血紅蛋白、血清甘油三酯(TG)等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高血糖癥是指FPG>7.0mmol/L,若患者出現高血糖,可直接造成機體缺乏水分,血滲透壓增高,患者的口渴中樞受到刺激,致使機體出現多飲、口渴等癥狀;且機體內的胰島素水平下降,可造成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而機體所消耗的脂肪、蛋白質含量增高,故而可出現體重減輕、乏力等癥狀[4]。低血糖癥是指FPG<2.8mmol/L。低血糖癥患者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和交感神經興奮等癥狀,例如心悸、冷汗、乏力、饑餓感、頭暈、意識模糊等,嚴重者可抽搐、昏迷[5]。而患者持續性低血糖可發生不可逆的腦損害。糖耐量減低的患者其轉歸有三種[6]:(1)可轉變為真正的糖尿病;(2)病情維持現狀,不改變;(3)恢復正常。有學者認為若對于糖耐量減低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有1/10~1/5者可發展為糖尿病。而對于糖耐量減低的患者,采取的有效的干預,例如規律作息,合理膳食,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適當運動等,一定程度上可避免發生糖尿病[7]。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和血紅蛋白之間結合形成的產物,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可準確反映患者近期2~3個月內的血糖水平,也可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有助于及時發現糖尿病并發癥,合理調整血糖。TG屬于血脂的關鍵組成部分,多保持在動態平衡狀態,不過其可隨著患者的年齡、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較大的波動,尤其見于中老年患者和體質量嚴重超標者。對于TG升高的患者,提示其可能存在糖尿病,故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患者,進行生化檢驗,有助于協助臨床診斷,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探討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鄒遠芹.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價值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 2013, 11(2):95-96.
[2] 蔡麗君.分析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及其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04):616+618.
[3] 余樹增.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8):122-123.
[4] 侯志慧. 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價值分析[J].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35(18):83-84.
[5] 陸光輝,周發為.糖尿病診斷中生物化學檢驗的臨床應用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01):112+115.
[6] 陳進.生化檢驗在糖尿病診斷中的應用及價值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02):88.
[7] 樊海燕. 糖尿病診斷中生化檢驗的應用及價值分析[J]. 內蒙古中醫藥, 2014, 33(3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