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清升 馬 靖(特約撰稿)
樞紐經濟,將使陜西樞紐地位、樞紐優勢轉換為經濟發展的吸附器、轉換器和輻射源
發展樞紐經濟,將有利資本、信息、人才、技術等要素聚集,是陜西發揮區位優勢、把握歷史機遇、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舉措。在未來陜西經濟發展的藍圖上,“樞紐經濟”就像一個瞄點,撐起未來經濟發展的骨架,成為追趕超越發展的重要抓手。
樞紐經濟的形成。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量的不斷擴大,信息時代的全面開啟和交通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我國的樞紐形態正在發生著代際更替,體現出了網絡樞紐向樞紐網絡轉變、實體樞紐向組織樞紐轉變、交通樞紐向物流樞紐轉變、區域樞紐向國際樞紐轉變、沿海樞紐向內陸樞紐轉變等特征。樞紐經濟形態不斷突破地域和產業限制,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的支撐下,經濟要素流動的速度、方向、內容等在發生著急劇變化,傳統樞紐場站與互聯網組織平臺跨界融合發展加快,“互聯網+交通樞紐”逐步釋放經濟活力,并逐步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銜接的智慧型樞紐經濟新形態。
樞紐經濟的內涵。發展樞紐經濟在經濟方面體現在增長新動能,優化資源配置,供給側改革,區域協調發展,開放新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交通物流方面體現為交通與物流融合發展,在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新動能。到目前為止,物流已經不是短缺的問題,而是資源數量足夠,需要按照新的模式來提高運作效率。充分利用交通樞紐或地理樞紐,通過對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聚集,為區域發展提供市場資源和持久動力,從而促進產業高度集聚和結構優化,實現產業的發展壯大和可持續發展。因此,樞紐經濟是圍繞特定區域產生的高度聚集、相互聯系的經濟現象,它以聚流和輻射為特征,以科技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優化經濟要素時空配置為手段,重塑產業空間分工體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級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發展樞紐經濟的意義。樞紐的特殊地位,產生了比其他區域更強的助增長、促轉型的功能。在互聯網經濟業態不斷創新,綜合運輸和物流樞紐服務組織不斷強化的支撐下,以城市為載體的樞紐經濟發展正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格局。樞紐經濟的發展將為城市發展提供“三大利”:一是有利于融入全球城市網絡,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樞紐城市是一個地區的增長極,具有極化效應和輻射效應,樞紐經濟的快速發展,不斷提升樞紐城市的極化效應,提升城市能級,也將提升輻射效應,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地區協同發展。二是有利于全球視野謀劃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對外開放水平。樞紐經濟是一種開放型經濟,在國家大力實施“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背景下,樞紐經濟的發展,將促進城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拓展國際經濟發展空間,支持有實力的知名企業走出去,建設跨境產業園區。三是有利于創新產業發展新內涵,提升參與全球產能協作的競爭力。樞紐城市通過吸引聚集“五大要素流”,衍生出臨空經濟產業、臨港經濟產業、高鐵經濟產業等新產業類型以及跨境貿易、口岸服務等新型服務功能,為地區現代產業體系重構和創新注入新內涵。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陜西處于國家地理版圖的中心,與寧夏、甘肅、內蒙古、山西、四川、重慶、湖北、河南8省(區)市接壤,它的發展條件是任何一個省都不具備的。在航空、鐵路、高速公路運輸方面是重要的樞紐,形成四通八達的“米”字形交通骨架。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1小時航程可以覆蓋我國中西部主要城市,2小時航程可覆蓋我國70%的領土,3小時航程能覆蓋我國所有省會城市和重要旅游城市。借助這些四通八達的航空、高鐵、地鐵立體交通樞紐,陜西將建成“國際運輸走廊”和“國際航空樞紐”。

掃二維碼讀完整調研報告
堅實的交通樞紐基礎。交通樞紐是發展樞紐經濟的基礎,經過近幾十年的努力,陜西在交通樞紐建設方面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寶蘭高鐵開通,橫貫我國東西的高鐵大動脈全線貫通。全長828公里的沿黃公路通車。西成高鐵開通,西南高鐵接入全國高鐵網,陜西省第5條穿越秦嶺的高速公路——寶雞至漢中高速公路坪坎至漢中段建成通車。截至2017年底,陜西累計開通國內全貨運航線13條、國際貨運航線4條,聚集臨空產業項目27個。中亞、中歐貨運班列“長安號”開行480列,運送貨物65.9萬噸。中歐班列(科沃拉—西安)首列在芬蘭科沃拉順利開行,成為北歐地區首條往返中國的國際聯運鐵路線路,是西安國際港務區繼西安至阿拉木圖、華沙、漢堡、莫斯科、布達佩斯之后,開行的又一條新國際聯運鐵路線路。“建設東部大軸線、開拓國際大通道”的目標正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成為現實。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187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突破20萬噸大關。海航現代物流總部、京東全球物流總部、阿里巴巴絲路總部等20多家電商龍頭企業總部或西北分部落地陜西。騰訊云大數據中心落戶西安浐灞。中國銀行全球客服中心、軟件中心,建設銀行西安營運中心在西安浐灞建成運營。前海人壽金融中心、中興大數據項目、寶能大數據項目入駐西安浐灞金融商務區。
國家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一個城市發展經濟和產業,如果不站在全國乃至全球要素配置中心這個層面上來思考,其他的思考就都是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都沒有前途和出路。因此,要按照現代化經濟體系來思考城市的經濟發展,思考我們城市的產業布局,思考我們城市產業發展的模式。樞紐經濟問題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中央和地方政府也開始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如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規劃》中提出交通運輸現代化的概念,這與物流樞紐是一脈相承的。《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其主要內容就是完善和銜接全鏈條,打造大平臺,培育新模式。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高。當前,陜西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較高水平上的穩定增長,為推動樞紐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觀經濟基礎。2017年,全省經濟總量突破兩萬億元大關,從2012年的14453.68億元提升至21898.81億元,居全國第15位。產業持續優化升級,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與日俱增。2017年,全省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9: 4 9 .8: 42.3,與2012年相比,第一產業占比下降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下降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提高7.6個百分點。工業生產結構向優。2017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比全國高1.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代表工業升級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5和12.1個百分點。
城市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近年來,陜西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中高端產業投資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等短板領域不斷補齊,有效投資持續引領經濟發展提質增效。2017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23468.21億元,增長14.6%,居全國第5位。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和民間投資分別高于全國10.1和4.8個百分點。

寶蘭高速鐵路 李世平/攝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加快。2017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810元和10265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增長8.7%和1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8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持續增長,文化消費類、健康類商品銷售增速加快。2013—2017年,城鎮、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年均分別增長6.2%和10.3%。城鎮化率持續提高,2017年達56.79%,較2012年提高6.77個百分點。
科技創新顯著提升。陜西具有顯著地科技創新優勢和扎實的科技創新基礎,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及強度持續保持較高水平,2017年,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460.94億元,R&D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為2.1%,居全國第8位。36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我省主持完成14項通用項目,居全國第4位。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921.55億元,居全國第4位。新增省級眾創空間110家、孵化器60家、瞪羚企業32家。
對外開放程度顯著提高。陜西地處西北內陸,對外貿易起步較晚,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近年來,陜西充分結合省情,發揮區位優勢,積極深化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出臺一系列促進貿易和投資增長的措施,利用外資實現跨越式發展,對外貿易規模和質量實現雙提升。2017年,全省進出口總值2714.93億元,全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03家,合同利用外資100.2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8.94億美元,增長17.6%。
生態宜居程度明顯改善。2017年,全省單位GDP能耗下降4.19%。可再生能源厚積薄發,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力度不斷加強,2017年,全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311.26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42%,比2012年提高0.62個百分點。統籌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及天然林保護,規劃建成百萬畝濕地和百萬畝森林,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成為最經濟的吸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