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水梅

謝建東這個名字,也許注定和古琴聯系在一起。
身為著名的斫琴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統制作技術代表性傳承人的謝建東,更喜歡稱自己為“村長”。2003年,謝建東在廈門成立“龍人古琴”。十多年來,“龍人古琴”始終致力于古琴文化的研究與推廣,如今已成為古琴界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2010年,“龍人古琴”落戶漳州市長泰縣馬洋溪生態旅游區,并正式命名為“中國龍人古琴文化村”。也正是從那一天起,創始人謝建東就成了古琴文化村的“村長”。謝建東說自己喜歡呆在鄉野山間的文化村里,感受鳥語花香,琴聲裊裊。當然,他更希望龍人古琴文化村,能成為古琴的家,能讓更多愛好古琴的人士聚集到這里,讓古琴文化傳承下去、傳播開去。
古琴,也稱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長約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六合之意;琴面鑲之以金玉圓點,叫作徽,十三個徽象征一年十二個月及一個閏月;琴面弧,象征天圓,琴底平,象征地方,天圓地方,合陰陽之說;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五行,據傳經文王、武王各加一弦,遂成今日之七弦琴。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古琴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那些跨越時空的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審美風范等轉化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既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古琴不僅是一件樂器,它的身上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士文化精神,代表著歷代文人士大夫的品格、思想智慧與人生態度。”謝建東說:“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一項民心工程,也是一項未來工程,對于提升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福建崇文重教自古已然。有學者這樣寫道:“福建人是開放的,目光遠大、襟懷寬廣,善于取精用宏、博采眾長。福建人篤定、莊敬守正,和而不流,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價值觀念和精神取向充滿自信,執著堅守。這種自信與堅守,體現在古往今來眾多賢達之士的卓越見識和治學實踐中,更滲透在廣大民眾日常生活和社會風俗中。福建人對不同文明的尊重與包容,贏得世人的尊敬和贊譽。”祖籍泉州安溪的謝建東身上,顯然集中了福建人身上的許多優點。起初從事木材改性處理技術研究的他,在20世紀90年代已是閩泉州地區知名企業家,而在事業輝煌時,一件事情讓他開始轉入對中國傳統文化、對古琴的研究,“看了一些書以后,跟一些做琴師傅交流,發現他們不懂材料,我在研究過程中發覺把木材知識運用到做琴上很有意義,而且我覺得自己做琴有天分,能做出好琴。”正是秉持一種“想做好琴”的心態,加上自己對木頭性能比較熟悉的優勢,謝建東一頭扎進了制作古琴的世界里,一晃就十幾年。
謝建東秉承傳統工藝,大膽創新,組織眾多學者、演奏家和相關的技術人員共同研發出“龍人冰弦”。“龍人冰弦”以人造纖維為原料,質地比鋼弦軟,比傳統絲弦硬,且經久耐用,不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在古琴弦的運用上,“龍人冰弦”避開了鋼弦令人生厭的金屬聲音。這一創新,被中國琴會名譽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李祥霆先生確認為是“劃時代的貢獻”,它解決了古琴在琴弦材質選擇上五十年來一直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目前,“龍人冰弦”和“龍人古琴”已在海內外被廣泛使用,掀起了一場古琴的“音色革命”。
鄉村的夜晚,像老朋友一樣,和藹可親,既熱烈又清明。“斫琴坊”前的空地上,一棵棵古樹枝葉分披,濃蔭匝地。謝建東顯然是以一種奮不顧身扎進去的狀態在制作古琴。可以想見這樣一個場景,在寂靜的夜里,只剩下一個人,在時間的深淵旁,思緒明滅,猶如星光。在闊大的“斫琴坊”里,一個孤獨的身影在不停地忙碌著……“龍人古琴”里的每一床龍人古琴均由手工斫制,歷經選材、定型、琴面、槽腹、合琴、配件、灰胎、打磨、定徽、安足、面漆、上弦等上百道工序,七年斫制而成。“為了喚起對生活的熱情,我們付出了極大努力。日復一日的日常生活,可能使我們漸漸喪失熱情產生懈怠。”尋訪別樣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態度。謝建東沉浸在他的古琴世界里,樂此不疲。
這一天,走進龍人古琴文化村的大門,一池碧綠的荷花映入眼簾,淡淡的香味撲面而來。那碧綠的荷葉那么新鮮,一張張擺在水面上,有的像一把撐開的小傘,有的像碧綠的大圓盤。那一朵朵荷花有的早已盛開,有的含苞待放,仿佛為了表達與這片土地的親和,都閃爍著絲綢般的質感。
事有恰巧。著名詩人舒婷女士也在這個晴空碧日的早晨,來到了龍人古琴文化村。謝建東村長先帶領客人們到了龍人書院的講堂里,觀看了古琴的相關介紹,并欣賞了古琴演奏。在座的人無不專注地傾聽,“是力量的中心體積,是水的伸展的能量,充滿生命不能動搖的孤獨。”聶魯達的詩句縈繞于耳際,來自古琴的聲音:寬廣,幽深,而又生動,真是一種美好的享受。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
在接著的座談中,舒婷女士談到,“之前在不少場合也聽過一些古琴演奏,總感覺到古琴的聲音不大,顯得單薄。今天在龍人古琴文化村聽到的演奏,古琴的聲音是厚實的,聽起來挺不錯。”謝建東村長一邊泡茶一邊介紹古琴制作的過程,簡要闡述了古琴發聲的關鍵部位以及如何判別一床好琴。
座談會后,謝建東帶著客人們參觀了“百琴室”。到訪的客人無不嘖嘖稱贊。我注意到,謝建東不斷地強調,這里收藏的古琴,都是采眾家之長,集多家之智慧,精心斫制而成。每一床古琴都包含對自然之力的充分理解,又體現出中國人審美中一以貫之的飄逸之感。“百琴室”可以稱之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殿堂”。在這里,一床床古琴就是一個個經典的注解,見證謝建東一如既往地以赤忱匠心演繹中國故事。“龍人古琴”正是憑借優質的產品和誠信服務,以人為本、文化先行的理念,始終堅持純手工工藝程序,將作品的原汁原味呈現出來,而深得許多藝術大師的喜愛。
許多熟悉和了解“龍人古琴”的人,也許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龍人古琴文化村”為什么能聚集那么多的人氣?
原因其實很簡單。龍人古琴文化村,吸收傳統文化的豐沛營養,根深蒂固;嫁接異域文化的精華,花繁葉茂。因而它是博大的,是多元的,具有獨特魅力,煥發著沉雄葳蕤的生命氣象。
路,在思考中,也在實踐中。謝建東先生不僅在古琴制作技藝上不斷在實踐中探索,成就輝煌。近年來,謝建東在古琴文化教育上做了許多的嘗試,努力在古琴文化的傳播實踐中探討古琴文化教育的開展,在古琴文化教育的開展及探索中拓展古琴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在“龍人古琴文化村”,我還看到每一間茶舍里茶桌上的茶盤,均是精心雕塑過的古琴的外形,一邊喝著茶,一邊不禁要羨慕謝建東過的是一種穩定而雅致的生活。他略微顯瘦,內斂的外表下,內心鼓蕩著的究竟是怎樣一種浪漫情懷。龍人書院里陳列著許多木匠師傅的工具,就是這樣一些物件,透露出生動的文化氣息。茶香氤氳,賓主盡歡。我靜心諦聽,似乎從歷史深邃處看到文化強勁的光亮。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中國學人正在以更有力的方式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也正以積極的態度回應現實,正在建立起與公眾、社會、時代的緊密聯系。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文化和藝術以涵養人心的力量,在“成教化,助人倫”方面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如今,國家對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可以說,“龍人古琴”正在成為漳州人心中的文化符號,成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