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志敏 熊乙霓 郭旭
【摘 要】本文探討固本培元治療惡性腫瘤的機制,從“固本培元去除病因”、“術后傷正,固護脾腎”、“除邪務盡,防死灰復燃”等幾個方面闡述固本培元在惡性腫瘤病人各階段發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固本培元;惡性腫瘤;中醫
【中圖分類號】R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01
惡性腫瘤目前仍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嚴重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專家預測2020 年全球癌癥發病率將比現在提高50%,全球每年新增癌癥患者人數將達到5000 萬人[1]。目前手術治療、放療、化療仍是主要的癌癥治療手段。單純西醫治療惡性腫瘤的預后仍不理想,且不良反應明顯。中醫治療主要針對緩解放化療后患者的不良反應,幫助手術患者術后身體恢復,治療不能接受放化療及手術治療的晚期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固本培元法通過固護后天之本,培補先天之真元,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癌癥的目的。該方法在惡性腫瘤患者治療的各個階段均可發揮良好作用,茲初探如下:
1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
癌癥病人起病多為先后天元氣虧虛,臟腑不能發揮生理功能,正氣無力抗邪,氣機隨之阻滯,氣滯則血液運行不暢,推動無力,故可生痰、生瘀。邪盛而痰瘀一旦形成,可進一步導致邪氣稽留,遷延難去,更進一步耗傷人體之正氣,形成惡性循環。體內滯留堆積,日久成腫塊,發而為癌。 故癌癥的發生以正氣虧虛為本,痰瘀互結為標。明·李中梓《醫宗必讀》云:“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先天之本在腎,腎應北方之水,水為天一之源;后正衰,而后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治病求本,在中醫治療方面,采用“固本培元”的學術思想,固護先、后天之本,補益正氣,隨癥加減,扶正祛邪以抗癌。
2 固本培元的背景
“固本培元”學術流派起源于明代中期,其代表醫家為汪機、孫一奎。汪機提出“營中有衛,營兼血氣”、“補氣即補陰”的“營衛一氣說”和人參、黃芪通過補氣補陽而補陰補血的“參芪雙補說”。拉開了固本培元治法的序幕,申明“寧可用藥柔和,不可過用剛烈”,強調用藥“罪疑惟輕,功疑為重”、“與其毒也寧善,與其多也寧少”,形成了“固本培元、扶正防邪”的特色治法和重用人參、白術、黃芪溫補的用藥理念。汪機側重于后天脾胃之本,認為脾胃為五臟六腑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損傷必然導致營衛失常,以致元氣虧虛。
固本培元法重視后天之本脾胃,培補脾胃,滋養營衛,健旺元氣,從而治愈疾病。同時兼顧先天之本腎,推動腎間“動氣”,激發人體生命的原動力,來抵御外邪,治療疾病。
3 固本培元治療惡性腫瘤
3.1 固本培元去除病因
肝癌病人起病多為正氣虧虛,邪盛正衰,正氣無力抗邪,遂致邪氣稽留為病。當代中醫醫家多認為,腫瘤本質是陽化氣不足 、 陰寒積聚,治療當重視陽氣,扶陽以抑陰。治療中應重視保護人體之“陽”,促使“陽化氣”功能正常進行,維持正常形質體液形成,使機體陽氣相對旺盛,將日久所積累的陰寒、聚集、疲滯之穢濁物得以正常氣化,逐漸溫化而減少、縮小或者消失,達到溫化扶陽,培元固本目的。
3.2 術后傷正,固護脾腎
西醫手術、化療、放療屬“苦寒”、“克消”、“攻伐”等范疇,攻伐太過,必將耗傷人體之正氣,久之使不足之“陽”變得更加虛弱,反而助長腫瘤發展。人體陽氣有先天與后天之分,先天之陽,培補腎精元陽,培元固本,后天之陽重視脾胃,溫扶陽氣。故固本當重視固護脾腎!
3.3 除邪務盡,防死灰復燃
而在久病、重病之后,手術后、放化療之后,瘤毒雖已去十之八九,體內痰瘀毒邪并未清除干凈,這也是腫瘤復發難治的根本原因。即正虛邪戀的狀態。急需補虛扶正,所以在緩解鞏固期,以中藥緩圖,達到除邪務盡,防死灰復燃。
固本培元法治療腫瘤就是以上幾個方面,在腫瘤病人治療上發揮重要作用,聯合西醫治療,達到加快術后腫瘤病人康復,提高腫瘤病人生活質量,預防腫瘤復發的目的。
參考文獻
李玉衡.腫瘤靶向藥物應用前景廣闊 -中國工程院院士甄永蘇談腫瘤靶向藥物的研發現狀與未來[J].首都醫藥 2007,10(9):28-30
王鍵,黃輝,蔣懷周.新安固本培元派[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013,28(8):2341-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