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
【摘 要】目的:探討并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病的臨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取我院2015~2017年收治的76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髖關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為觀察組,另選取采取常規治療的50例髖關節病患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疼痛程度指標等。了解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93.98%、49.09%,VAS評分分別為(2.8±1.0)、(7.3±2.1)分,Harris評分分別為(88.3±4.5)、(65.1±2.9)分,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隨訪期內,無髖關節脫位、神經損傷、感染、螺釘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結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病的效果顯著,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且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好,并發癥發生率低,效果較理想。
【關鍵詞】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病;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32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2
隨著臨床治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治療器械的不斷改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因其手術時間縮短、手術創傷程度降低、髖關節功能改善效果良好、遠期療效佳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無菌壞死、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折、髖關節發育不良等多種髖關節病變的臨床治療中[1],特別是對于晚期雙側髖關節疾病的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患者的問題。全髖關節置換術有同期置換術和分期置換術,但不同方式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效果差異、適用情況、優勢與劣勢等仍存在一定的爭議。本次研究均采用同期置換術。本文就我院收治的76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髖關節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臨床效果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2017年收治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髖關節病患者76例(83髖)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設為觀察組。患者自愿參與本次實驗研究,且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男28例(31髖),女48例(52髖),年齡30~71歲,平均(45.9±3.1)歲。無菌壞死患者34例,骨性關節炎患者21例,骨折患者14例,其他(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7例;單側髖關節損傷患者69例,雙側髖關節損傷患者7例。按照Garden分型標準,屬于Ⅱ型、Ⅲ型、Ⅳ型的患者分別有8、44、24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別有22、15、10、10例。
另選取采取常規治療的50例(55髖)髖關節病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8例(20髖),女32例(35髖),年齡在32~73歲,平均(46.9±3.5)歲。其中,無菌壞死患者24例,骨性關節炎患者14例,骨折患者8例,其他(風濕性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4例;單側髖關節損傷患者45例,雙側髖關節損傷患者5例。按照Garden分型標準,屬于Ⅱ型、Ⅲ型、Ⅳ型的患者分別有6、29、15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分別有15、10、6、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髖關節損傷位置、Garden分型、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合并精神疾病患病史的患者;合并身體障礙并影響肢體功能測定的患者;合并嚴重的心、腎、肺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根據患病類型進行常規治療,包括藥物治療、中醫保守理療及口服止痛藥止痛等。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后對兩組患者實施影像學檢查,評估其髖臼、股骨的形態學變化。對患者進行為期2~5年的隨訪,觀察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髖關節功能改善情況、疼痛程度等。采用Harris評分對患者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2],滿分100分,以術后評分≥90分為優秀,80~89分為良好,70~79分為一般,<70分為差,計算患者的恢復優良率。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3],以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得分越低,疼痛程度越低。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Harris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的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分別為93.98%和49.09%,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隨訪期內,無髖關節脫位、神經損傷、感染、螺釘松動等并發癥發生。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Harris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VAS、Harri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均得到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髖關節病的種類較多,發病機制不同,常規保守治療大都無法實現徹底根治[4],但在符合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適應證的條件下,均可結合全方位的術前準備、假體選擇、術中嚴格操作和術后護理等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文比較了常規治療和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83患髖均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改善優良率可達93.9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9.09%,且VAS疼痛程度得分降低程度和Harris評分升高程度更為顯著,同時,其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0,安全性好,有效率高。
綜上所述,無菌壞死、骨性關節炎、股骨頸骨折、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的患者都可以通過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且術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胡秀富.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股骨頸骨折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7):1586-1587.
李廣偉.人工髖關節置換治療嚴重髖關節疾病[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3(13):2297-2304.
孫俊魁,王義生,李軍偉,等.全髖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伴骨關節炎34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5):1374-1376.
廖一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2,10(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