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尊魁
【摘 要】目的:探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實施機械通氣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48例,將全部患者按照通氣方式的不同分成基礎組與改進組,分別給予常規的機械通氣與肺保護通氣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改進組與基礎組緩和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改進組的病死率以及帶機時間等均優于基礎組,P<0.05。結論: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實施肺保護性的機械通氣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殘率,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機械通氣;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療效
【中圖分類號】R4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呼吸窘迫等[1]。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的臨床反應,該類疾病的特點是:發病比較急促,病情發展較快,致死率較高等[2]。在醫學研究中,該疾病屬于備受關注的一種。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發生是由于肺部處于低氧且缺血所致[3]。目前對該疾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機械通氣治療,該方式可有效地緩解患者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基于此,本文將針對我院近來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48例運用機械通氣治療,觀察其中的療效,現將本次研究的所得做以下詳細報道。
1 病例信息與治療方案
1.1 患者的基礎病例
本組研究所涉及的全部患者均選自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48例,將其按照不同的治療方法分為基礎組與改進組,其中基礎組的男性患者為14例,女性患者為10例,年齡范圍在40-59歲,平均年齡為(44.1±3.5)歲;改進組的男性患者為12例,女性患者為12例,年齡范圍在39-57歲,平均年齡為(44.6±3.7)歲;兩組患者在性別以及年齡等基礎的病例信息的對比中沒有顯現較為顯著的差距,P>0.05,全部患者可進入后續的研究環節。
1.2 治療方案 基礎組全部24例患者接受常規的機械通氣治療,該組患者所用的儀器為由德國西門子公司負責生產,型號為Servoi的呼吸機,啟用前將吸氣相壓的參數設置為8-10cm H2O,呼氣終正壓的參數為10-15cmH2O,潮氣量商務參數為每千克10-12毫升,參照通氣以及氧合的狀況,可以將吸氣相正壓最大限度調至20cmH2O,呼吸頻率應在每分鐘12-16次。
改進組患者則給予肺保護性通氣治療方案,該方案是在SIM-V+PSV+PEEP呼吸模式下完成的,具體的措施為:給予5-8mk/kg得到潮氣量,將氣道峰壓控制在 15-25cmH2O之間。叮囑患者在進行吸氣時應緊閉嘴巴,盡量依靠鼻子呼吸,防止將氣體進入胃部致使脹氣的發生,根據患者個人的具體情況隨時價格呼吸機的相關參數進行調整,嚴密監控患者的血壓、脈搏以及心電圖等生命體征與指標的變化。注意,在實施通氣前需要為患者拍背、間歇翻身等,及時清除患者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助其排痰,保證呼吸的暢通。
1.3 指標的觀察與記錄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統計病死率以及VAP發生率等指標;對比兩組患者的動脈血氣指標等。
1.4 數據統計方式說明 本組研究所得的全部數據均采用美國SPSS 公司研發的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相關的處理與分析,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材料,并執行方差檢驗,百分比(%)用來表示組內的計數材料,并實施卡方檢驗,最后的組間結果以P<0.05作為檢驗具有統計意義的評判標準。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動脈血氣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PaCO2與PaO2的無明顯差異,P>0.05;經過治療后,兩組的PaCO2均有所減低,組間比較P>0.05,并未構成統計意義;兩組患者的PaO2均有所提高,但兩組患者的組間對比同樣沒有體現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VAP發生率以及病死率
經過治療,改進組患者發生VAP的概率以及病死的概率分別為12.5%、4.2%,明顯優于基礎組的33.3%、20.8%,兩組數據顯示差異較大,P<0.05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表現為高頻率呼吸以及呼吸窘迫與頑固性低氧血癥等,可導致患者死亡,及時地給予機械通氣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類疾病的常用手法,該方法可明顯改善患者的低氧血癥,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達到挽救生命的效果。機械通氣可減少呼吸肌的做工頻率,患者的氣道內壓與胸腔壓力可明顯增大,降低其耗氧量,改善血流狀況以及因缺氧導致的心率不齊等[4],但傳統的機械通氣模式會使患者對呼吸機產生依賴,進而導致相關肺炎的發生。有研究報道稱,肺保護性機械通氣比傳統模式等具有優勢,因為其可提供更好的氧合以及減少氣壓傷[5]。
本組的研究采用的是 SIMV+PSV+PEEP模式,以便提高肺間質水腫的吸收率提及肺的順應性。結果顯示肺保護性通氣方式PaCO2以及PaO2較治療前均有明顯的改善,P<0.05,且改進組的 VAP 發生率及病死率均明顯優于基礎組,使用肺保護通氣下VAP發生率僅為12.5%,而病死率為4.2%,P<0.05;這說明了在機械通氣的運用可以促進患者臨床缺氧癥狀的改善。送上所述,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實施機械通氣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肺保護性通氣的效果更加確切,不進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可使不良并發癥的發生率獲得降低,減少其致死率的發生,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肺保護性的機械通氣應用于本病的治療具有較大的臨床意義,值得深入推廣。
參考文獻
夏利敏.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機械通氣的臨床護理[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20):40+44.
魏威,周華,李文鵬,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患者側臥位機械通氣的臨床療效觀察[J].云南醫藥,2017,59(01):28-30.
張鵬.機械通氣與鹽酸氨溴索聯合治療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效果[J].中外醫療,2016,19(18):81-82.
徐芮,鐘麗暉,顧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新生兒俯臥位機械通氣優質護理效果分析[J].臨床護理雜志,2015,14(02):37-40.
宋靜,王征,鄧琳瑕.不同機械通氣方式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療效對比[J].中外醫療,2015,18(05):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