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龍
一、品德與社會課缺乏實效性的現實問題
1.教學形式缺乏創新
傳統教育體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革,但思想一代傳一代是非常不容易被改變的,那么教學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不得不說,現代教學體制已經更加趨于完善,先進的設備不斷被使用,使得人們認為傳統體制已經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科技媒體教學,這種賦予表面形式的課堂創新不會為品德與社會課程帶來很大的改變。從手動黑板文書到多媒體投影教學,學生受到的視覺效果不同,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板書內容只是從黑板轉移到了投影儀,多的是圖片和視頻,而不是思想注入的提升,學生會從一開始看到多媒體而被吸引到后來漸漸習慣電子產品,學習興趣依然無法被調動。
2.以書為本,主次顛倒
教學的目標是立德樹人,以人為本。但現實情況是,教書育人卻以書為主體。書上怎么說的道理只需在課堂上提及,但學生具體怎么做,對與錯,部分教師只能任其自由發展,以人為本的思想變成了不干預的自由式發展。在學生遇到實際問題都來詢問教師的情況下,部分教師則會認為還不如傳統的教學理念。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會參照學過的知識來判斷自己的方向。所以,以人為本的思想依然不會得到真正的實踐,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次顛倒的情形依然是明顯的。在以書為本的思想下,教授的知識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品德與社會的提升。
二、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實效性的主要途徑
1.明確目標,改進方法
思想禁錮最根本的依然是傳統教育理念下,將主科和副科的區別對待。但教育離不開任何一門科目,“教書育人”不是“教書考試”。教學目標不是一味地迎合教學大綱,大綱永遠都是框架,里面如何填補完全看教師自身的教學態度。良好的品德與社會課程需要明確具體的目標,基于大綱的要求和書本的內容,從自身角度理解,然后做到靈活運用,將知識發散給學生,讓品德與社會不再是老先生式的“說教課”,而是富有現代化與時俱進的科學與興趣的統一。
2.情景交融,深度學習
所謂課程創新并不是離開書本暢所欲言,而是基于大綱,基于課本。課堂的活躍度將直接關系到整個課程的創新成果,傳統教學讓人覺得品德與社會課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課程,要想達到理論創新則需要更多地將理論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將理論呈現的更加明顯,這比所謂的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將更加有效。例如,在教育小學生理解家長的課程中,《讀懂爸爸媽媽的心》一文講述了還在青春期的孩子無法理解父母而離家出走的情景,教師在這樣的一個課本知識中,可以將課堂的講授形式完全轉化為一種“傾訴課”,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更加成熟的思維方式。
3.重視學生,貼近生活
沒有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知識傳授將會事倍功半。例如,可以在“公共道德規則”的課程內容里,與其教授學生如何遵守交通規則,如何注意花草樹木的保護,倒不如將課堂內教學牽引到課堂外教學,也許父母早已告知學生遵守交通法規,但究竟在馬路上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愛護公共物品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就近地區,觀察行人的動作,在行人的無意識狀態下為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現實案例。如闖紅燈即視為危險舉動,是不文明的行為,在公園草地亂跑是破壞花草的不道德行為。種種現實的案例定能夠比在課堂看圖識文要好得多。
三,結語
品德與社會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教師是父母外最重要的引導人,根據教學目標設定新穎的教學方式,同時不斷提高與時俱進的教學思維,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培養自身的道德觀念,并透過道德準則來時刻約束自己。聯系實際生活、落到實處,才能達到更加良好的課堂氛圍。
參考文獻:
[1]張桂華.小學思想品德創新教學策略淺析[J].學周刊,2018(23).
[2]李傳洪.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版),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