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錦超
【摘 要】
目的:探究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05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80例進行研究,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分別采取傳統開放式手術、鼻內鏡手術,后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情況及并發癥。結果: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顯著優于常規組,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結論: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安全性較高,且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
【關鍵詞】 鼻內鏡手術;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情況;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207-01
鼻竇炎鼻息肉為五官科常見病,該疾病有復發率高、發病率高的特點,而手術切除為治療該疾病最直接的方式。隨微創技術發展,鼻內鏡逐漸應用于臨床。采用鼻內鏡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操作精細,且能更為徹底清除病灶,臨床價值顯著[1]。本文就此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價值。
1 一般資料和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5年1月~2018年1月間收治的80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研究。所選患者均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及手術指征,同時排除認知障礙、嚴重軀體性疾病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常規組、研究組兩組,其中常規組4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6、14,年齡在16歲~53歲間,年齡均值為(32.05±4.25)歲,臨床分型為Ⅰ、Ⅱ、Ⅲ型患者例數分別為12、21、7;研究組40例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數分別為27、13,年齡在15歲~52歲間,年齡均值為(32.12±4.21)歲,臨床分型為Ⅰ、Ⅱ、Ⅲ型患者例數分別為11、22、7。對比兩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一般資料可知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常規組:本組患者采取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即麻醉后采用套圈器摘取鼻息肉,在開放篩竇后行上頜竇根治術,最后采用膨脹海綿或凡士林紗條進行填塞止血。
研究組:本組患者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即術前行鼻竇CT掃描,并根據患者情況行全麻或局麻。麻醉完成后切除患者鼻息肉及鉤突,并根據患者情況開放篩竇,同時將蝶竇、額竇及上額竇開口擴大,后結合患者病變范圍進行鼻竇手術,并保證竇口鼻道充分引流,后采用膨脹海綿或凡士林紗條行填塞止血。
手術結束后兩組患者均采取糖皮質激素以預防疾病復發。
1.3 評價指標
記錄、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即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同時,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常見并發癥有竇腔黏連、鼻腔流血、上額竇狹窄等。
1.4 數據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行統計學處理,并發癥指標以[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行比較;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以(x±s)表達,采用t檢驗行對比。P<0.05則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情況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可知,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且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常規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并發癥對比
對比兩組患者并發癥可知,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5.00%顯著低于常規組25.00%,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 討論
作為五官科常見疾病之一,鼻竇炎鼻息肉發病率較高,主要疾病癥狀為流涕、鼻塞、嗅覺喪失等,易反復,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2]。傳統臨床藥物或手術治療無法將病變組織徹底清除,疾病復發率高,臨床效果并不顯著[3]。而隨著臨床醫療水平提高,鼻內鏡逐漸應用于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治療中,應用效果顯著[4]。
相較于傳統開放式手術,采取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效果更為顯著。鼻內鏡手術于內鏡直視下進行,視野清晰,操作便捷,進而能有效減少對患者的損傷,在徹底將鼻內病變組織清除的同時,可重建鼻腔鼻竇的通氣及引流,有效保護鼻腔、鼻竇的解剖結構,有利于術后恢復。結合本文結果數據可知,行鼻內鏡治療的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常規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常規組,且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
綜上,臨床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取鼻內鏡手術,能促疾病康復,安全性高,且對患者損傷小,臨床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王春利,高妍,鄭艷等.修正性鼻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鼻竇炎-鼻息肉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6):4053-4054.
[2] 孫恒亞,劉濤.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圍手術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時長對鼻內鏡手術近期療效的影響[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7,38(6):695-698,704.
[3] 吳文,陳涵.鼻內鏡手術改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鼻腔梗阻癥狀及嗅覺功能的作用[J].河北醫學,2016,22(5):759-761.
[4] 高青.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及圍術期安全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