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輝
【摘 要】
目的:分析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在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的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抽取100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觀察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將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應用于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能夠有效縮短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 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4-209-02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由肺內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具有極高的病死率。目前臨床中肺功能康復訓練主要針對慢性肺部疾病,對于重癥監護室患者肺功能鍛煉開展較少,鑒于此本研究對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實施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旨在對患者早期實施肺功能鍛煉效果作進一步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的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中,抽取100名,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50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48.0±21.0)歲。觀察組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27~70歲,平均年齡(48.5±21.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結果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給予對癥藥物、機械通氣等常規治療和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
1.2.1 患者循環不穩定階段
使用藥物可將PaO2/FiO2(氧合指數)維持在100mmHg以下的情況下,(1)體位治療,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俯臥或者半坐(30°)進行治療,3h/次,4次/d,根據患者康復情況逐漸將每次時間延長至9~12h/次;(2)呼吸機通氣治療,采用低潮氣量和高呼氣末正壓通氣防范進行間斷性肺復張訓練,0.5~2min/次,12次/d;(3)氣管管理治療,協助患者吸痰、排痰,可根據情況采用電子支氣管鏡或者纖維支氣管鏡輔助吸痰;(4)活動治療,為患者進行肢體被動活動訓練、肌肉按摩和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30min/次,按摩4次/d,電刺激1次/d。
1.2.2 患者循環相對穩定階段
使用藥物可將PaO2/FiO2維持在200mmHg以下、患者上肢肌力≥3級、且意識清醒的情況下,(1)體位治療,將患者體位調整癥60°以上90°以下的高座位,0.5h/次,6次/d;(2)呼吸機通氣治療,適當增加潮氣量降低高呼期末正壓通氣,并延長肺復張訓練時間,減少訓練次數,將其調整為4~6min/次,5~7次/d;(3)繼續為患者進行氣道管理;(4)活動治療,將患者被動肢體活動調整為拉橡皮繩、四肢抬高等主動肢體和肌肉訓練,0.5~1min/次,以及指導患者每天帶機坐立于床邊,每次約坐3min左右,從1次/d逐漸增加至2次/d。
1.2.3 患者循環穩定階段
PaO2/FiO2維持在200mmHg以上、患者上肢肌力>4級且意識清晰的情況下,(1)可進行間斷脫離呼吸機通氣治療,采用壓力支持,在脫機期間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和對氣球等訓練,促進肺部功能的恢復20min/次,4次/d;(3)指導患者帶機下床活動,扶著床沿站立或緩慢行走,首次下床站立在2min內為宜,逐漸每天延長站立或緩慢行走時間,2次/d。
1.3 療效評價與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研究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納入SPSS21.0中統計與分析,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對比
由下表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病房住院時間均顯著較對照組短,組間比較結果P<0.05。
3 討論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重癥患者常見的并發癥,由于患者肺泡水腫、肺泡塌陷導致嚴重通氣/血流比例失調,特別是肺內分流明顯增加,從而產生嚴重的低氧血癥,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目前,國內臨床中針對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早期肺康復訓練開展較少,僅在患者住院中后期病情穩定后進行一些單項康復鍛煉措施。
張智[2]等人在研究中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實施體位干預進行了研究,發現實施體位干預后,患者胸骨凹陷發生率、氧療時間等均明顯下降。劉紅霞[3]等人在研究中對重癥肺炎相關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后患者呼吸、心率等臨床指標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本研究中,對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實施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根據患者在不同時期實施不同程度的體位、呼吸機通氣、活動、氣管管理等治療后,患者機械通氣時間、帶管時間以及重癥監護室住院時間均得到了顯著的縮短。
綜上所述,在重癥急性呼吸窘迫患者治療期間實施進階式早期肺康復鍛煉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縮短機械通氣、帶管時間,減少重癥監護室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 周廣玉, 陳齡, 林仕欽. 重癥醫學科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應用機械通氣治療的臨床價值體會[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67):99-100.
[2] 張智, 李意良. 體位干預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14):93-94.
[3] 劉紅霞, 練雯, 石玥,等. 預見性護理在重癥肺炎相關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中的應用[J]. 臨床醫學工程, 2017, 24(8):1151-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