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振賀帶領陽光愛心團黨員和蟒擋壩村黨員在烈士陵園重溫入黨誓詞
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十分值得講給別人聽。2014年,一幕幕悲歡離合在蟒擋壩村——這個位于葫蘆島市唯一一個省級貧困縣——建昌縣大山深處的小山村悄悄上演:朱維春的丈夫去世,三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面臨輟學;郭玉慶家一屋子病人,房子檁條斷了三根也沒錢修;李三鎖在外流浪。國波的生意紅紅火火;吳偉立的花圃欣欣向榮;譚守卓擔任村委會主任兩年,既有甩開胳膊干一場的期待,又有一些茫然和困惑。
這樣的故事,外人或許無暇以顧,而當事者自會刻骨銘心。他們會永遠記住,一個人的到來,讓他們的故事改變了走向。
“這是咱村來的‘扶貧書記’,就是和電視里馬向陽一樣的書記,是來幫助咱村脫貧的,以后就是咱村里人了。”聽著譚守卓熱情的介紹,面對著村民們期盼的目光,張振賀笑得靦腆,內心深處卻充滿著激情和力量。
2018年,朱維春的大女兒已經大學畢業,二女兒和小兒子正在大學就讀;郭玉慶一家搬進了新房;李三鎖回村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國波光榮入黨,面對黨旗舉起拳頭時淚水濕潤了眼角;吳偉立當選“榜樣村民”,平生頭一次戴著大紅花上臺,臉漲得像塊大紅布;村支書裴兆飛和村委會主任譚守卓每天為村里的事情東奔西走,既忙碌又充實。
3月21日深夜,裴兆飛給張振賀打去電話:“接到通知說你要繼續留在咱們村再干三年,我高興得失眠了!”
讓貧困村民脫貧致富,是張振賀作出的莊嚴承諾。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安居樂業,村集體經濟實現了零的突破。
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張振賀的人生足跡卻是步步“向下”。
出于對家鄉這方熱土的熱愛和眷戀,張振賀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留在城市里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任葫蘆島日報社駐建昌記者站站長。說是“站長”,其實整個記者站只有他一個人。憑借農村孩子的堅毅和頑強,張振賀俯下身子、邁開腳步,走遍了全縣的一道道山梁、一條條溝岔,獨力完成每周一個8000字專版的采、寫、編、攝任務,從無間斷。
出身于貧寒農家的張振賀,對貧困群眾有一種天生的親近,迫切希望為他們做些什么,改變他們的生活。2008年,他發起成立了建昌縣第一個民間愛心公益組織——建昌陽光愛心團。到駐村工作前,他已為建昌縣各類貧困群體籌集資金200余萬元。
2014年,張振賀主動請纓到貧困村駐村扶貧。他說:“我來自農村,在貧困中長大,對農村、農民、農業充滿感情。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不忘初心、敢于擔當,為改變農村面貌盡一份力,為農民脫貧致富發一分光和熱。”當年7月,他如愿以償,成為建昌縣素珠營子鄉蟒擋壩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張振賀為蟒擋壩村小學的孩子們送來御寒用品
蟒擋壩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全村2400多口人,大多靠人均不到一畝的貧瘠土地過活;600多戶人家,貧困戶達145戶。村子沒有集體經濟,村民缺發展資金、缺謀生技能,貧困人口多、上訪的多。
走進蟒擋壩村的第一天,張振賀就在村黨支部書記裴兆飛和村委會主任譚守卓的帶領下,對全村145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進行走訪,了解每個家庭的致貧原因和精神狀態,有的放矢地幫助他們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村民張春香嫁到外省,離婚后帶著女兒回村,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租住在鄰居家陰暗潮濕還漏雨的老房子里,靠跑三輪拉腳維持生活。張振賀先找到房主,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想把你租給張春香的房子修修,給她修也就等于給你修,可有一樣,你可不能修好了房子攆走人。”“哪能呢!你一個外鄉人都想著幫助她,俺這鄉里鄉親的,還能干那事兒?”房主一口答應。張振賀笑著強調:“我也是咱村人!”
修房子大概需要五六千元。張振賀在自己組建的愛心微信群里發出求助信息,僅兩個小時就湊齊了所需費用。房頂燙了瀝青,門窗更換一新,張春香開心地笑了。
年過花甲的貧困戶郭玉慶,家里的房子年久失修,檁子已經折了三根,刮風天漏風、下雨天漏雨,房頂還隨時有塌落的危險。張振賀帶著裴兆飛和譚守卓多次到有關部門申請幫扶,最終爭取到上級撥款3萬元,幫郭玉慶蓋起了寬敞牢固的新房。郭玉慶激動地對記者說:“沒有張書記、裴書記和譚主任幫忙,我這輩子也蓋不起新房。他們是百分之百辦實事的干部。我文化低,要不非得寫篇文章好好表揚表揚他們!”
安居,還要樂業。村民吳偉立頭腦靈活,擁有全縣唯一的一個花圃,栽種了5畝花草和14畝綠化樹。張振賀對他說:“你雇誰都是雇,盡量多雇貧困戶,先富要帶后富嘛!”吳偉立很爽快地答應了。對村里辦水泥廠、蛋糕房的村民,張振賀都如此囑托。他還多方搜集用工信息,號召村民搞種植和養殖,組織婦女學縫紉、學草編,廣大村民致富有奔頭、干活有勁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他擔任第一書記4年來,蟒擋壩村的養牛戶多了20多戶,貧困戶從145戶減少到67戶。
2016年,張振賀積極爭取報社和上級有關部門政策資金30余萬元,在村里建起了養殖小區,養殖山羊42只、牛28頭,蟒擋壩村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發揮黨員作用,提振村民精氣神,是張振賀駐村工作的主旋律。他抓黨建促發展、抓村風促文明,讓蟒擋壩村實現了質的飛躍。
剛到村里不久,在村民大會上,張振賀遭遇了一次尷尬。當時,張振賀誠懇地對村民們說:“我把手機號告訴大家,大家需要解決什么困難,都可以當面或者打手機找我談……”
他話還沒說完,一名村民騰地站了起來:“你說得好聽,先把我的低保給辦嘍!”
會后一了解,這個村民根本不符合低保條件。這次尷尬的經歷,讓張振賀對村莊的發展、村民的心態有了更深的思考。他認識到,精氣神是一個村莊的靈魂,扶貧要扶智,更要扶志。只有摒除“等靠要”的思想,鼓起奮發圖強的干勁,村民才會變富,村莊才會變美。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張振賀先從提升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抓起。他將全村81名黨員劃分為7個黨小組,嚴格按照上級要求,每月7號組織政治理論學習,開展“黨員活動日”活動。他親自講黨課,并邀請農技專家和道德模范來村里講課,蟒擋壩村黨員隊伍的凝聚力大大增強。
今年4月7日,張振賀組織村里40余名黨員來到建昌烈士陵園接受紅色教育。與他們同行并提供車輛和物資保障的,是陽光愛心團的20多名黨員。4名少先隊員將4個大花籃敬獻在烈士墓前,張振賀帶領大家重溫入黨誓詞,然后跟隨講解員祭掃烈士墓,參觀紀念館。這次活動,給全村黨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名年過七旬的老黨員告訴記者:“我經歷了多少屆村干部,他們從來沒組織過這樣的黨日活動。實在沒想到我有生之年還能去烈士陵園掃墓,現在想想還很激動。”

張振賀給貧困家庭的孩子送去助學款
回村后,張振賀趁熱打鐵,組織黨員清掃村路、鏟除垃圾。“大家的干勁兒那叫一個高啊!鎬啊,鍬啊,都飛起來了!”一名村民笑著說。
“六一”兒童節前夕,張振賀組織來自沈陽、營口、葫蘆島及建昌本地的56名愛心人士,攜手蟒擋壩村56名黨員,與該村及周邊村的56名留守兒童及孤殘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這樣的活動,在全鄉都是第一次。每個孩子都收到了精美的愛心大禮包,部分孩子還收到了愛心助學款。孩子們興高采烈,村里的黨員深受教育。他們紛紛表示:“人家大老遠地都能從外地趕來關心咱村的孩子,咱們就不能為孩子們做點事兒?錢咱幫不上,咱不還有把子力氣嗎?”
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新風尚在蟒擋壩村悄然樹立。張振賀因勢利導,先后組織評選了10名“好媳婦”、10名“榜樣村民”、10名“黨員先鋒”和10名“優秀少年”。每個當選者胸佩紅花的照片擺放在村部宣傳欄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改變著村風。近幾年來,村里再沒有村民上訪。前不久,張振賀自掏腰包買了西瓜和蛋糕,帶領“好媳婦志愿服務隊”登門看望五保戶老人,還幫他們打掃了衛生,贏得五保戶和全體村民的一致稱贊。“好媳婦”申秀麗主動拿出1000元錢,作為團隊的活動經費。
村民國波,自己致富了不忘為村里作貢獻,村里大事小情一喊就到,出力出車從不皺眉頭。如今,他已成為一名預備黨員。當面對黨旗宣誓時,他的眼角濕潤了。
吳偉立堅持優先雇用貧困戶打理自己的花圃。今年,他被評為十名“榜樣村民”之一。他笑著告訴記者:“戴著大紅花上臺,我還是頭一次,覺得又新鮮又激動。以后還要按張書記講的辦,有活兒先找貧困戶來干。”
讓窮孩子上得起學,是張振賀的夙愿。他10年籌資300余萬元,讓全縣1000多名面臨輟學的孩子繼續學業,以實際行動書寫著人間大愛。
2015年的一天,張振賀來到蟒擋壩村貧困戶朱維春家,了解到的情況讓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朱維春身體弱干不了重活兒,丈夫于2014年去世,三個孩子分別讀大學、高中、初中,學費都交不起。當聽說朱維春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打算輟學打工供弟弟讀書時,張振賀一下子想起了輟學供自己讀書的姐姐,眼淚頓時流了下來。他拉著朱維春的手,堅定地說:“大姐,咱不哭,三個孩子就是咱的希望,黨和政府就是咱的依靠。請相信我,我絕不會讓他們輟學,一個都不能輟學!”當天深夜,張振賀聯系了兩位愛心人士資助朱維春的孩子,第二天,4000元助學款就送到朱維春手里。朱維春眼含熱淚,對張振賀說:“張書記,我一定會堅強起來,我就是背著行李卷要飯,也要供孩子們讀書!”
在張振賀的積極聯系下,朱維春的孩子們得到了長期資助。今年,朱維春的小兒子也考上了大學,張振賀又冒著大雨送去4000元助學款。朱維春動情地對孩子們說:“你們要永遠記住張書記,永遠記住這些幫助過咱們的人。等你們參加了工作,也要幫助別人,做一個像張書記這樣的好人!”
蟒擋壩村小學的郭校長,對張振賀為孩子們做過的事情如數家珍:到村里任職不久,就篩選出10名貧困學生,聯系愛心人士進行長期資助;聯系愛心人士給孩子們送來御寒的手套、口罩、帽子和耳包;聯系沈陽的15名大學生來村小學搞活動、送禮包;2017年寒假,領來沈陽的一個愛心團隊,為每個學生家庭帶來了米、面、油,每個學生還得到了300-1000元的“壓歲錢”……
事實上,從2008年發起成立陽光愛心團至今,張振賀廣泛聯系了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愛心人士,為全縣貧困家庭籌集各類資金500余萬元,其中僅助學資金即達300余萬元,全縣1000多名面臨輟學的貧困學生得以繼續學業。

張振賀在敬老院陪老人們過除夕
2016年6月,建昌縣堿廠鄉鴿子洞村一個貧困家庭的2歲小男孩不慎坐進開水盆,下體嚴重燙傷。因父母智力低下,家庭極度貧困,孩子竟被留在家里挺了七天沒有送醫,最終陷入重度昏迷。接到小男孩的鄰居打來的求助電話后,張振賀一邊聯系救護車將孩子接到縣醫院,一邊整理小男孩的家庭資料及傷情圖片,含淚編成文章《十萬火急!救救建昌這個2歲被燙傷的“小希望”!》,通過微信朋友圈發出。求助信息急速擴散,無數愛心人士伸出了援手。當天夜里,張振賀和他的團隊清點善款至次日凌晨3時。到次日下午,不到24小時的時間內,陽光愛心團共收到善款82萬余元!直到孩子被送到沈陽,轉院至全省治療燒燙傷最權威的醫院接受治療,張振賀才松了一口氣。
“小希望”痊愈了,“小希望”回家了,“小希望”上幼兒園了……幾年來,張振賀一直關注著這個孩子。陽光愛心團籌集的善款,不僅幫他付清了巨額醫藥費,還為他成年之前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穩定保障。
十年來,張振賀組建愛心團隊、建立愛心QQ群和微信群,來自全國23個省、市的300多名愛心人士通過他常年資助著建昌的貧困群眾和貧寒學子。一些受到資助完成學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后迅速加入張振賀的愛心團隊資助別人,將愛心一棒一棒傳遞下去。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是張振賀的座右銘。他安貧樂道,無怨無悔,書寫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人生答卷。
四年來,張振賀把心擱在了蟒擋壩村。頭頂烈日,他和村民們揮汗如雨,一起勞動;陰雨天,他坐在炕頭和村民拉家常;寒風中,他爬上房頂幫村民修房子……今年,他再次申請留任。他堅定地說:“蟒擋壩村取得了一些進步,但與我的設想還有不小差距。我愿意再干上幾年,徹底改變蟒擋壩村的面貌!”
然而,當張振賀為貧困戶奔走呼吁時,當張振賀幫無數人排憂解難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張振賀本人也是一個“貧困戶”。妻子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個學校的伙房幫廚,每月工資只有1200元;張振賀的工資也只有3000多元。這些錢,要贍養年邁的父母,還要撫養兩個兒子,他的日子捉襟見肘,一直是報社的困難職工,社里每年都給他一些救濟。
一件在沈陽街頭花68元買的春秋衫,張振賀至今已穿了8年;一條記不清哪年買的牛仔褲被燒了一個洞,他縫縫補補接著穿。他節衣縮食,儉樸度日,而對每一名需要幫助的人,他都要親自去對方家里核實情況,聯系到愛心人士的捐助后親自送到對方手中。為方便愛心行動,他貸款購買了小汽車,6年就跑了9萬公里,加油、修車都是自掏腰包。十年來聯系到的500余萬元善款,筆筆清晰明了、陽光公開。十年來的每個除夕,他都到敬老院和貧困戶家中慰問。往往是直到華燈初上,張振賀才踏著鞭炮聲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
2016年,張振賀的媽媽臨終前,留下了一句話:“好好工作,幫助更多人。”
張振賀哽咽著告訴記者:“我就想跟媽媽說一句,您的話,我永遠不會忘記!”
這是張振賀作為兒子的回答,也是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初心不改,堅守不改,他的足音永不停歇,堅定地回響在大山深處!
張振賀在村頭送別記者時,談起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村里的黨建工作要創新,借外力提升內力。我已經聯系了縣里的雷鋒愛心團,重陽節那天和我們村的黨員一起搞一個關愛老黨員的活動;眼看就要秋收,我打算組織‘榜樣村民’和‘黨員先鋒’成立義務秋收隊,幫缺少勞動力的家庭收莊稼。村集體經濟還要發展,要做大養殖小區,更新優良品種。我在村里一天,就要謀事干事,讓更多的村民擺脫貧困,共同走向全面小康!”
蟒擋壩村,又將發生多少讓人欣慰和感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