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臺風一個接一個橫掃海面。8月20日,第18個被命名的熱帶風暴“溫比亞”過境。

黃群(左)生前與“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合影
在遼寧大連中船重工760所南碼頭上,國家某重點試驗平臺在狂風巨浪中搖搖晃晃。這個平臺承擔著許多重大試驗,對提升我國船舶多項核心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設想。760所的質量總負責人、副所長黃群果斷帶領11名同事攜帶著備用纜繩,沖向碼頭,對平臺展開加固作業。
現場的監控視頻還原了他們與海浪搏斗的經過:巨浪一個接一個拍打在300米長的碼頭上,他們的身影瞬間被海水吞沒,浪頭過去,他們重新站起來,繼續向前……
很多人不會知道,迎著巨浪帶頭向前沖的黃群并不會游泳。此刻他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信念和責任的力量在支撐。又一個急浪打來,黃群和幾名同事被卷入海中……
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黃群等三位同志面對臺風和巨浪,挺身而出、英勇無懼,為保護國家重點試驗平臺壯烈犧牲,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對黨忠誠、恪盡職守、不怕犧牲的優秀品格,用寶貴生命踐行了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他們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時代楷模。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黃群就像一只奮不顧身的海燕,帶著對祖國的忠誠與愛,穿越了暴怒的海浪,化作天空中信念與責任的永恒。
8月20日下午,77歲的鄭厚瑋遲遲沒有接到兒子的電話,坐臥不安的她一遍遍撥打那個諳熟于心的號碼,可是一直接不通。去年4月,黃群調往大連工作。臨走時他和母親約定,每天下午都給母親打一個電話,這一打就是一年多。
為祖國的船舶事業奮斗終生,是黃群一直不變的夢想。
1985年,18歲的黃群高中畢業。做醫生的父母希望他子承父業,但填報志愿時,他選擇了華中工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勤奮、善良、睿智、厚道、寬容、勇敢,在我心中,黃群就是完人。”大學同學陳遠紅這樣評價他。大學期間,黃群特別喜歡鉆研,常常一個人默默站著觀看船舶試驗,嘴里還會跟著默念操作流程。
1989年畢業前夕,黃群得知自己被分配到軍工研究所工作,欣喜不已,迫不及待地去圖書館尋找國內外相關資料來看。在上海實習時,黃群第一次登上了護衛艦。他興奮極了,向船上的戰士借了頭盔,拍照留影,眼中洋溢著希望的神采。
1989年,黃群如愿來到位于武漢的中船重工719所工作,這是“國之重器”的搖籃。上班第一天,他對一起分配來的校友肖濤說,他喜歡船舶設計和研究工作,愿意為祖國的航海事業奉獻一生。
當時719所的工作條件非常艱苦,10多個人擠在一間狹小的辦公室里。不少人受改革大潮的影響,去了其他領域工作。黃群卻從沒動搖,他拿著微薄的工資,學著過硬的本領,一有空就往圖書館鉆,給自己充電,遇到不懂的就找老同志和專家請教,然后到一線、到制造企業去現場體驗。他還經常利用周末和午休時間加班,把圖紙圍著四面墻掛起來,然后趴在墻上修改,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
黃群全身心撲在工作上,業務能力得到飛速提高,對船舶各項專業知識很快熟練起來。他說,自己就是“釘子”,“釘”在這里不走了。能力與才干,來自于不懈的鉆研。從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到質量總負責人,多年來,黃群參與了一批又一批國家重點艦船項目,受到了“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院士的賞識。
在同事的眼里,黃群待人溫和謙遜。然而,同事們卻又說,黃群是個較真的人——在對待工作上。
對待工作較真,是黃群的常態。凡是質量部起草的文件,黃群都要看很多遍。有一次,他接到一份3頁紙的報告,等他斟酌后,光修改意見就寫了一頁半。一家外協工廠的設備要上裝備,多個審批流程后,“卡”在了質量部。原來,黃群發現“這個產品出現過脫漆問題,整改后還是有問題”,所以堅決不予通過。在黃群和同事的努力下,所里建立起74項安全生產標準。后來,標準又變成了制度。
黃群很少呆在辦公室,他總是跑到各個實驗室巡回檢查,發現問題立即反饋,要求馬上整改。
719研究所質量部副主任章婷是黃群一手帶出來的。提到師傅,章婷記憶最深刻的便是他匆匆的腳步。719所新區、老區之間相隔30多公里,為了產品的質量與安全,黃群幾乎每天都要穿越大半個武漢。三伏天的武漢號稱火爐,每次從實驗室回來,黃群的衣服都濕透了。“質量是沒有98%的,只有100%。”這是黃群最常說的話。
2017年,黃群調往大連760研究所,分管質量安全工作。隨他而來的還有嚴謹的工作態度、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業內領先的質量管理經驗。沒過幾個月,所里的質量安全體系就有了明顯改善。2018年1月,在整個集團舉行的質量安全考核中,760所排名位居前列。
把個人工作和部門工作做到極致,是黃群的一貫追求。黃群愛學習、愛鉆研,是集團內為數不多的中國新時代高級審核員之一,也是國內武器裝備質量體系權威專家。
8月19日,黃群在辦公室通宵值班,實時掌握試驗平臺動態。
8月20日7時5分,黃群給妻子打電話,詢問兒子近況。7時8分,黃群匆忙掛斷了電話,前往碼頭進行安全巡視,要求保障人員每半小時報告一次情況。哪里等得到半小時?每隔5分鐘,他就主動詢問一次。妻子亢群怎么也想不到,這一次通話竟是訣別。亢群也是一名艦船人,她理解丈夫、體諒丈夫:“他的事業,就是他的生命。”
無論怎樣的設計與研究,從最初的一個個設想成為最后一項項科研成果,都離不開試驗平臺。黃群對試驗平臺就像對孩子一樣有著深厚感情,“所以我很理解,有險情,他肯定會義無反顧地沖上去”。
黃群的筆記本還像平常一樣放在辦公室書柜里,翻開最新的一本,幾行工整的字跡映入眼簾——8月15日,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5天后,他用行動作出了最壯烈的詮釋。
“為官避事平生恥,在位更須有擔當。”黃群在部門開會時常說,擔當,就是一種使命,要迎難而上,敢于負責。“黃群這次挺身而出,我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這是他一貫的作風。”同事這樣說。“只要他在那里,就一定會沖上去!這是職責所在!”同學這樣說。“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還會義無反顧沖向碼頭!”他的家人這樣說。
2017年4月5日,黃群給兒子黃海智寫下了一封信:“……今天沒回家,就住在藏龍島這邊,我估計4月份就要離開這里去大連履新了……年近50歲離開為之奉獻20多年的單位,畢竟是新的挑戰,但我想人生就是在不斷的挑戰中證明自己的能力,在挑戰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面對驚濤駭浪,黃群用勇敢而無私的奉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無限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