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孔明
摘 要:選擇延平區赤門鄉一片林地,在不同坡位上進行樟樹和杉木混交造林實驗,對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長量等各項指標測定分析,結果表明:中、下部及山谷地帶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都高于上坡;6a生混交林中的樟樹,中、下部及山谷地帶胸徑年平均生長量達4.23cm以上,樹高3.75m以上,蓄積4.74m3/hm2以上,而上坡地帶胸徑年平均生長量僅為3.53cm,樹高3.12m,蓄積1.31m3/hm2。說明坡位對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長量具有一定影響。
關健詞:用材樹種樟樹;造林;坡位選擇
中圖分類號 S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069-02
樟樹,別稱香樟,是珍貴用材樹種,材質細密美觀,香氣持久,抗腐防蟲,是制造家俱、工藝品和船只的上等用材,樟樹提取的樟腦油和芳香油價值很高,廣泛用于醫藥、化工和國防工業,是我國重要出口物質。對于閩北地區來說,樟樹主要分布在海拔500~600m以下低山、丘陵自然保護區中,成片人工造林的林分比較少。為了摸清樟樹生長規律,選擇延平區赤門鄉一片林地,在不同坡位上進行樟樹與杉木混交造林實驗,其效果分析如下。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南平市延平區赤門鄉西馬村,地處福建省中北部,位于東經118°31',北緯26°35',該區氣候溫暖濕潤,屬于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9.3℃,年平均降雨1604.1mm,夏長冬短,年均夏季128~162d,年均冬季只有60~90d。冬季月平均氣溫6.2~9.1℃,極端低溫-4.8℃。土層深厚,光照充足,多年日照平均時數為1667.9~1972.2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38%~45%,土壤以紅壤為主,氣候環境十分適宜樟樹、木荷、楠木等樹種生長。試驗地為杉木采伐跡地,土名:大林鋪,圖班號為007-04-020,面積8.4hm2,海拔350m,坡向東南,坡度19°~25°,立地質量等級Ⅱ級,土壤肥力中等,林下植被主要有五節芒、山蒼仔等。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設計與造林 設置杉木×樟樹2∶1進行行間混交,造林密度均為2500株/hm2,株行距2.0m×2.0m,林地經過劈草煉山,進行清雜、挖盡草頭后,采用塊狀整地,挖明穴,穴規格60cm×60cm×40cm,結合回表土造林方法。2012年2月選擇1a生樟樹合格容器苗和1a生杉木祼根苗,苗木做到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合格苗進行種植,苗木栽植前嚴格做到苗正、根系均勻舒展、打緊、適當深栽、根土密接等技術環節,造林后每年鋤草撫育2次,2次撫育時間按排5—6月和9—10月各1次,并擴穴培土,擴穴時盡量采取里淺外深。
2.2 調查測定方法 在3個不同年度中,按上坡、中坡、下坡、山谷4個不同的坡位設置樣地,樣地面積(20m×20m),共設置樣地12個。分別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和2017年10月對樣地進行調查。主要調查成活率、保存率、樹高、胸徑、枝下高、冠幅等因子。材積計算使用福建省二元立木材積公式。闊葉樹:Ⅴ=0.000052764291D1.8821611H1.0093166;杉木:Ⅴ=0.0000872D1.785388607H0.9313923697。
3 結果與分析
3.1 造林成活率 造林成活率是造林成敗的關健。在第1a的11月造林成活率調查中,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坡位上造林成活率不同。中坡成活率大于上坡成活率,即:85.8%>78.0%;下坡成活率大于中坡成活率,即:88.0%>85.8%;山谷成活率大于下坡成活率,即:90.0%>88.0%;中坡、下坡、山谷3個坡位成活率都大于85.0%,山谷成活率最高為90%。
3.2 造林保存率 造林保存率是樹木成林的關健。在第3a造林保存率調查中,從表2樣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不同坡位的造林保存率不同。中坡造林保存率大于上坡保存率,即:85.2%>75.0%;下坡保存率大于上坡保存率,即:87.0%>85.2%;山谷保存率大于下坡保存率,即:88.8%>87.0%。中坡、下坡和山谷位置造林保存率都大于85.0%,山谷造林成活率最高為88.8%。
4 小結
(1)在不同坡位上杉樟行間混交造林,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不同,山谷地帶成活率與保存率都高于上坡、中坡和下坡,上坡造林成活率與保存率最低。
(2)在不同坡位上杉樟行間混交造林,山谷地帶樟樹直徑、樹高與蓄積生長量都高于下坡、中坡和上坡,上坡樟樹的生長量最低。
(3)在閩北山區營造樟杉混交林,應選擇中下坡與山谷地帶。不宜在上坡營造樟樹混交林。
參考文獻
[1]陳存及,陳伙法.闊葉樹種栽培[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3:141-146.
[2]黃云鵬.林木栽培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9:380-381,258.
[3]孫時軒.造林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209-387.
[4]洪偉.吳承禎.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13-18.
[5]福建省林業廳.福建省地方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小班區劃調查用表[J].2017,1:81-89.
[6]沈國舫.翟明普.森林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1:56-59,376-400.
[7]黃春妹.何應會.鄧荔生.珍貴樹種多樹種混交造林效果[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22):101-102.134.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