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鵬 劉道紅 段銀庭 高漢紅 韓穎 馬骕馳 蘭騰芳 熊路
摘 要:該文總結了 2013—2017年天門市水稻集中育秧發展的基本情況、應用成效、主要經驗與做法、存在的問題,并對水稻集中育秧的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天門;水稻集中育秧;早稻;再生稻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4-0125-03
The Situ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ice Centralized Seedling Raising of TianMen
Peng Junpeng1 et al.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MaYang Town,Tianmen 431727,China)
Abstract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basic situation,application effects,main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problems of rice centralized seedling raising of TianMen,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rice centralized seedling raising.
Key words:Tian men city;Rice centralized seedling raising;Early rice;Ratooning rice
天門市地處江漢平原北部,全市國土面積2622km2,耕地面積11.08萬hm2,其中水田面積5.07萬hm2,常年水稻生產面積6.67萬hm2左右[1-2],是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連續多年被評為全國產糧大縣。近年來,隨著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水稻生產期間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加上水稻育秧期間時常出現低溫死苗、倒春寒[3-4]等自然災害,水稻安全生產受到了較大威脅。
水稻集中育秧是指借鑒工業化的思路,通過農機與農藝有效結合以及技術工程與生物工程有機結合的工廠化育秧,具有省工、省力、省時、省田、增效等優點[5-6],得到了廣泛應用。為了進一步提高天門水稻生產能力,尤其是水稻生產抗災能力,2013年以來,天門市連續5年開展了水稻集中育秧項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基本情況
1.1 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建設情況 2013—2017年天門市共建設水稻集中育秧基地81個。其中2013年建設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分別為1個、5個,2014年建設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分別為1個、8個,2015年建設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分別為1個、12個,2016年建設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分別為2個、22個,2017年建設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分別為4個、25個;5年來合計建設大型集中育秧基地9個、中型基地72個。水稻集中育秧基地由石家河、佛子山、九真、皂市、胡市等早晚稻主產鄉鎮逐步擴大到麻陽、多祥、干一、馬灣、橫林、彭市、楊林等中稻主產鄉鎮,基本覆蓋了全市所有水稻生產鄉鎮。
1.2 水稻集中育秧情況 據統計,2013—2017年天門市早稻集中育秧面積、栽插大田面積均逐年增長;早稻集中育秧共計2216250m2,栽插大田面積3.29萬hm2。其中,2013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積202500m2,栽插大田面積0.30萬hm2,2014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積297000m2,栽插大田面積0.44萬hm2,2015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積423000m2,栽插大田面積0.63萬hm2,2016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積580500m2,栽插大田面積0.86萬hm2,2017年早稻集中育秧面積713250m2,栽插大田面積1.06萬hm2。
2 應用成效
2.1 穩定了天門早稻生產面積 與2012年早稻生產面積1.10萬hm2相比,水稻集中育秧項目開展以來,天門市早稻生產面積呈現先增后減、最終趨于穩定的態勢。其中,2013—2017年早稻生產面積分別為1.29萬hm2、1.49萬hm2、1.34萬hm2、1.34萬hm2、1.34萬萬hm2,5年間平均早稻生產面積1.36萬hm2,比2012的增0.26萬hm2、增23.64%。尤其是2013和2014年,早稻生產面積增長迅速,分別比2012年增0.19萬hm2、增17.27%,增0.39萬hm2、增35.45%。雖然,隨著農資成本逐年上漲,早稻生產期間自然災害頻發(2015年五月中旬天門遭遇強降雨、2016年6—7月發生百年難遇的洪澇災害),生產比較效益下滑,穩定早稻生產面積面臨較大的壓力,但是在水稻集中育秧項目的帶動下,天門市早稻生產面積近3年來一直穩定在1.33萬hm2以上??梢?,集中育秧促進了天門早稻生產,穩定了早稻生產面積。
2.2 提高了天門早稻機插率 由于早稻種植效益較低,加上購買插秧機等配套設備成本較高,天門市早稻機插率一直較低。但是,2013年實施水稻集中育秧項目后,合作社擴大了育秧基地規模、提升了對外服務能力,開始給農戶提供“代育代插”早稻服務,早稻機插率逐年提高。2013—2017年間全市早稻機插率由58.51%提高到90.37%,提高了31.86%。
2.3 培育了一大批育秧能手 天門開展水稻集中育秧工作5年來,集中育秧基地從無到有,早稻機插率由低到高,在此過程中培養了數百個集中育秧能手,每年3、4月份他們都活躍在各個大、中、小微型集中育秧基地,哪家出現爛秧、死秧,哪家秧苗盤根不好,他們總能及時給出指導意見。
2.4 提高了早稻種植效益 水稻集中育秧具有省秧田、省勞力、省投入的“三省”效果,具體表現為:一是省秧田,集中育秧秧田與栽插大田比例約為1∶100,較傳統育秧(秧田與大田比約為1∶10),可節省秧田90%以上。二是省勞力,集中育秧基地可實現“早稻(3/上)-中稻(4/上)-一季晚稻(5/上)-晚稻(6/上)”4茬秧苗連育,全程僅需早稻育秧時整理1次秧田廂面、鋪設1次育秧秧盤、清理1次基地廂溝,其余3茬育秧期間可節省大量勞力。據統計,4茬連育的每個鋼構大棚可節省9.5個工,1個中型育秧基地可省237.5個工;三是省投入,早稻集中育秧常規品種播種量67.5kg/hm2左右,較傳統育秧用種量減少四成左右,且集中育秧早稻發芽率較傳統提高10%左右。
2.5 提高了早稻抗災生產能力 水稻集中育秧較傳統露天育秧具有較強的防災抗災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控溫能力強,大型基地配有智能控溫系統,中、小型基地通過覆膜也可調節氣溫。天門華豐合作社智能化育秧工廠3月上旬開始育秧,廠內氣溫穩定在20℃左右,較露天平均氣溫高5~6℃,規避了露天出現極端氣候的風險,保證了秧苗素質。二是防災效果好,3月上中旬是早稻播種的最佳時期,但江漢平原地區經常出現低溫陰雨天氣[4],不利于傳統露天育秧,制約了早稻的生產,而集中育秧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三是田管較便利。傳統育秧田在遭遇暴雨或極端低溫天氣后,受露天環境制約,往往不能及時開展抗災生產或災后管理,既增加了育秧成本又延誤了農時;集中育秧基地管理方便,不受外界環境制約,深受農戶的歡迎。
2.6 促進了再生稻生產發展 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在頭季稻收割后,采用適當的栽培管理措施使收割后的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萌發再生蘗,進而抽穗成熟的一季水稻[7]。天門市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開展再生稻引種試驗示范,再生稻推廣種植面積曾達到666.67hm2。然而,由于再生稻種植技術要求較高、易遭受寒露風危害等[8]原因,再生稻在天門一直沒有大面積發展。2013年開始實施的水稻集中育秧成功地解決了再生稻生產面臨的育秧難、栽插慢、秧苗素質差等問題,加上再生稻米質優、口味佳,再生稻在天門得到恢復性發展。尤其是濱湖地區水源條件較好的多祥、麻洋、干一、馬灣、彭市等鄉鎮再生稻種植面積增長迅速,帶動全市再生稻面積由2013年的333.33hm2左右擴大到2017年的2333.33hm2左右。
3 主要經驗和做法
3.1 成立工作專班 水稻集中育秧項目實施期間,天門市政府每年都成立以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為組長,市農辦、財政局、農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集中育秧基地所涉鄉鎮、村組主要負責人和專業合作社為成員的工作專班,全面指導項目實施。
3.2 成立技術領導小組 每年天門市農業局都成立由種植業科、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站、耕肥局、集中育秧基地所涉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專家組成的技術小組,由市農業局分管種植業的副局長任組長,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示范區的技術指導、組織驗收和項目總結等。
3.3 制定實施方案 項目實施前,每年市農業局都組織相關專家制定水稻集中育秧實施方案,并以紅頭文件的形式印發給各單位;實施方案明確了目標任務、技術措施、資金保障、驗收辦法等內容,確保了項目的順利實施。
3.4 大力開展技術培訓 2013—2017年間市農業局在石家河、佛子山、九真鎮共組織召開了5次以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負責人、合作社理事長為主的大型水稻集中育秧現場觀摩與技術培訓會,分鄉鎮召開以中、小型集中育秧主體為主的小型水稻集中育秧技術培訓會50多次,共計開展集中育秧技術培訓20000余人次,印發《水稻集中育秧技術手冊》10000多冊,為項目的成功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5 整合項目資金 由于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建設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很多合作社面臨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為了提高這些合作社開展集中育秧的積極性,市農業局在提前預付部分項目建設資金的前提下,還整合部級和省級水稻高產創建、糧食生產發展、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資金,支持水稻集中育秧項目建設。
4 存在的問題
4.1 育秧設備成本高、投入大 據統計,建成1個可投入使用的大型、中型水稻集中育秧基地分別需要投資228萬元、56.90萬元。而建成1個大型、中型水稻集中育秧基地補貼資金分別為50萬元、17萬元,且補貼方式為“先建后補”。承建大、中型集中育秧基地的育秧主體需先自籌資金開展基地建設,這對大多數育秧主體都是一筆較大的投入。
4.2 播種流水線機械化程度較低 雖然水稻集中育秧比傳統育秧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每條播種流水線還需要8-10人操作[9],育秧高峰期時常面臨招不到足夠的勞力,或者招的都是60歲以上勞力的問題,這降低了育秧效率和育秧質量,不利于集中育秧技術的快速推廣應用。
4.3 育秧基質成本較高 集中育秧基質成本高,每盤1.5元左右,且部分生產廠家的育秧基質質量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戶需求,而傳統集中育秧取土費工費時、效益低下,影響了部分合作社開展集中育秧的積極性。
5 對策建議
5.1 加大宣傳力度 大力宣傳水稻集中育秧技術,引導農戶改變傳統的育秧方式,加快推廣集中育秧技術,提高農戶參與水稻集中育秧的積極性。
5.2 開發、引進低成本基質 引進秸稈秧盤或麻地膜秧盤,開展不同育秧基質篩選試驗、不同質地秧盤對比試驗、不同材料基質配比試驗等研究,篩選出高效節本的育秧基質與秧盤。
5.3 提高育秧大棚的綜合利用率 加強集中育秧基地的綜合利用研究,加大對已建成大、中型育秧基地的綜合利用,尤其是提高10月至笠年3月份育秧大棚的利用率,這一階段外部氣溫低、光照不足,特別需要利用大棚增溫、保濕、聚光;引導合作社在大棚種植蘑菇、草莓、大蒜等,提高育秧大棚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天門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門調查隊.天門統計年鑒2016[G].天門:天門市統計局,2016.
[2]天門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天門調查隊.天門統計年鑒2017[G].天門:天門市統計局,2017.
[3]曹秀霞,萬素琴,吳銘.湖北省早稻適宜播期及其氣候風險[J].中國農業氣象,2014,35(4):429-433.
[4]田皓,譚波,鄔曉芬,等.江漢平原雜交早稻安全播種育秧氣溫指標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4):3264-3267,3270.
[5]羅昆,曹鵬,鄢競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0):3819-3821.
[6]李萬華,唐廣心,朱志華,等.道縣水稻集中育秧推廣工作的思考[J].湖南農業科學,2014,12:32-34.
[7]熊洪,冉茂林,徐富賢,等.南方稻區再生稻研究進展及發展[J].作物學報,2000,26(3):297-304.
[8]呂澤林,鐘順清,楊航,等.再生稻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7):8886-8888,8891.
[9]周先竹,胡正梅,廖世勇,等.水稻集中育秧的技術選擇——以江漢平原早稻集中育秧為例.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4):3241-3242,3252.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