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峰
2018年7月,隨著山東官員南下學習的新聞被媒體廣泛報道,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面對思想保守、缺少闖勁的官員,他放出“不換思想就換人”的狠話;對“敢闖、敢干、敢試”的官員,他說,在嚴守黨紀國法的前提下,在改的過程中如有失誤,“責任由省委來負”。
劉家義的到來,讓沉寂許久的山東官場備受關注。
愛講故事的書記
在省委書記當中,劉家義的任職履歷相對沒有那么豐富,在成為山東省“一把手”之前,他長期在審計系統工作。
2017年3月,劉家義從他任職了9年的審計署審計長職務上卸任,調任山東省委書記。
資料顯示,劉家義是1983年審計署成立以來第五任審計長,也是歷任審計長中唯一一位離任后調任地方的官員。
劉家義操著一口“川普”(四川普通話),這已成為他的一個標簽。
他說話形象生動,不說官話套話,愛舉例子,打比喻的風格讓人眼前一亮,也顛覆了很多人想象中不茍言笑、語言枯燥的審計工作者的形象。
入魯一個多月后,為鼓勵大家各抒己見,改進會風,大膽發言,他通過舉例批評沒有主見的“墻頭草干部”。
對山東“黑”得最狠
主政山東以來,劉家義還留下了敢于整飭山東官場風氣的形象。
公開報道顯示,在他上任不到5個月時間里,便走遍了山東省17個地市,足跡遍布革命老區、高等院校、企業工廠、貧困家庭、施工現場等。
2017年4月6日至8日,來山東工作不到一周,劉家義便到臨沂市、棗莊市、菏澤市調研,此后每個月也都有調研活動。同年8月14日至18日,他先后到淄博、濰坊、德州、日照市調研。
劉家義在履新山東省委書記之初就提到,當前山東正處在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時期,山東經濟如何提升,是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
2018年春節,禁放煙花爆竹的濟南顯得格外平靜。在正月初七(2月22日),一個聲音卻比鞭炮聲更加響亮,這個聲音來自劉家義的“炮轟”。
在山東度過首個春節之后,劉家義在這天召開的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上,歷數了山東省在發展中的種種不足,哪兒疼扎哪兒。
此后,這個萬字講話稿被冠以《山東終于意識到自己落后了》的標題,在網上熱傳。
該講稿被人戲稱為是山東省委書記對山東“黑”得最狠的一次。
他在講話中稱,山東與廣東的GDP差距,已由2008年的5860億元,擴大到2017年1.72萬億元;與江蘇的差距,則由50億元擴大到1.32萬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方面,山東與廣東的差距由2008年的約1350億,擴大到2017年的約5200億元;與江蘇的差距則由約770億元,擴大到約2100億元。
人口流動的增減情況,是反映城市競爭力、人才吸引力的一個主要指標。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各地區人口流入排名中,廣東、浙江、四川排名前三,山東倒數第一,人口凈流出41.97萬人。
近些年,山東周邊一些區域的發展也讓山東感到了危機:向北,京津冀協同發展勢頭強勁,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向南,長江經濟帶生機勃勃;向西,中原經濟區異軍突起。
他還特意提到了鄭州的優勢。“近年來我省一些地方到鄭州學習考察,無不為人家的大思路大手筆大崛起點贊。”
此次講話后,關于“山東失去的10年”再次在齊魯大地被談起,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劉家義稱,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是一次經濟重生的機遇,但山東沒能抓住。相比之下,南方一些省市見事早、行動快,搭上了轉方式調結構的頭班車。比如,廣東實施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加速推動“騰籠換鳥”;江蘇實施產業高端發展、信息化引領等六大行動,推動產業向“高輕優強”調整優化;浙江實施“四換三名”工程,打造經濟升級版,在新一輪競爭中走在了前列。
“如果我們的發展方式濤聲依舊,產業結構還是那張舊船票,就永遠登不上高質量發展的巨輪。”劉家義說。
有分析稱,作為一個經濟大省的一把手,能把問題擺得這么明,在山東歷任領導中并不多見。尤其是在年后的第一個大會上,省委書記主動示弱、“自曝家丑”,看似“自黑”,實則反映出山東的壓力,也反映了其改革的決心。
“不換思想就換人”
山東官場的保守思想,被認為是導致山東落后的主因。 劉家義稱,山東的干部政治覺悟高,吃苦耐勞,踏實肯干,這是優秀品質,但有些人思想解放不夠、觀念變革不深、敢領風氣之先的魄力不足。
他對比道,南方一些省的官員遇到新矛盾新問題“向前看”,用創新的思維尋找解決辦法;山東干部遇到新矛盾新問題習慣于“向后看”,看有沒有成規慣例可循、有沒有現成經驗可用。
他在今年正月初七的大會上現場發問,浙江2016年12月提出“最多跑一次”目標,僅用一年多時間就基本實現了,“為什么山東解決不了?還是改革不細不深不徹底,沒有真動一些部門的奶酪。”
在2017年5月11日召開的全省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劉家義在談到轉變工作作風時嚴肅地說,有些鄉鎮、街道、村簽的責任書、責任狀滿天飛,有些完全不符合實際,根本落實不了。“簽這樣的責任書、責任狀,實際上是上級在推卸責任。”
他舉例說,一些地方把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責任落實到村,與村委會簽訂責任狀。“有位村支書對我說,我們連高速公路都上不去,根本沒有執法權,咋去管理呢?大家想一想,簽訂這樣的責任狀,不是笑話嗎?這是什么作風啊?這不是典型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嗎?”
“這種所謂的‘層層壓實責任,實際上是‘層層不負責任!”劉家義說,“我第一次下去調研,就聽到有這樣的反映,我當時沒吱聲,第二次下去調研,又聽到當地老百姓講這個事,他是對著我耳朵悄悄地講的,第三次下去調研又有人悄悄地對我講。這個作風要不得,必須改!”
“有些部門吭哧吭哧、一字一句摳文字、寫材料,層層討論、修改、審議,通過之后就束之高閣,不落實。”劉家義說,“抓落實不夠,這可是致命的問題啊。”
7月初,劉家義和山東省省長龔正掛帥的山東黨政考察團,走出山東,遠赴廣東、浙江、江蘇實際學習取經,四天的行程,大家看到了差距,同時也看到,最大的差距是觀念。
劉家義指出,蘇浙粵三省的成功經驗,關鍵在創新,核心就是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闖才有活路,唯有改革開放才是正確的路徑。”
這份文件提出,干部在貫徹落實黨委和政府決策部署、推動重大項目重點工作時出現失誤或錯誤,只要出發點是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且屬于大膽探索創新,先行先試出現無意過失,主動挽回損失、消除不良影響等情況的,可予以容錯免責。符合容錯免責情形的,干部提拔任用、職級晉升、職稱評聘等均不受影響。
另外,《意見》提出可以“越級提拔”:“對在下一級黨政正職崗位上干事創業實績突出、特別優秀的干部,可以直接提拔擔任上一級黨政正職。”
但在劉家義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濟南一位廳級干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他接觸到的很多官員,普遍的反映是劉家義講得很透徹,分析問題非常到位,但是具體怎么抓?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