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新聞社預測,2018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歐元區。哪些改革方法確保了該國取得如此飛躍?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東方學教研室主任阿列克謝·馬斯洛夫就此接受了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報記者阿列克謝·馬庫林的專訪。
“中國改革方式非常務實”
《論據與事實》周報問:蘇聯和中國上世紀八十年代都實施了自己的改革。為何改革在蘇聯導致經濟崩潰,在中國卻帶來了繁榮?
阿列克謝·馬斯洛夫答:兩國改革的主要區別在于,我們是突然采取西化方針,用西方經濟模式代替蘇聯模式。而中國的改革方式從一開始就是反映國家特色和非常務實的:從西方借鑒一切對中國有利的東西,同時保持經濟上的獨立性。中國廣泛對外開放市場,但做得非常謹慎,一些部門是對外關閉的。這不僅具有經濟意義,而且有象征意義。啟動改革的同時,中國人并未放棄自己的遺產,而是將其發揚光大。
問:最富有的中國人之一馬云說過,他最喜愛的英雄是毛澤東。馬云創辦的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充滿了革命象征。怎么會這樣?
答:毛澤東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正面形象。中共在其去世后指出,他的功勞遠大于過失。這個評價給全部爭論畫上了句號。中國人積極看待本國歷史,沒有陷入不停追問誰該為國家災難負責的傷痛中。
問:中共在開展改革后繼承了哪些歷史傳統?
答:中國的執政階層始終是面向社會的。中國古代政治論文的主題往往是官員如何服務人民。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領導人都有高度的責任感。因此在轉折時期,中共領導層使自己的利益服從國家發展利益,不斷適應新形勢。而蘇聯的黨政官僚不想、也無法辦到這一點。
問:如果蘇共變成另外的樣子,且蘇聯得以保全,我們能否重復中國的道路?
答:可以。但改革時期,(蘇聯)政治精英和整個社會都沒有這樣的意愿。所有人只是向西看。
“中國騰飛從逐步試驗開始”
問:中國的騰飛從哪里開始?
答:從逐步的試驗開始。先是在一些沿海地區設立引進外資的經濟特區,然后才把在那里試行的制度推向全國。
至少有四件事,中國的做法與俄羅斯不同。
首先,它沒有出售國企,而是推動私人資本建立新企業。國家仍然掌握主要經濟部門——冶金、能源、石油、采礦業等。
其次,中國在邀請外國投資者時設置了嚴格的條件,向他們提出用龐大的消費市場交換技術。
第三,中國盡力使民眾保持對本國金融系統的信任,沒有像蘇聯那樣搞激進的貨幣試驗。
第四,中國限制外匯流出,從而積累起自己的外匯儲備。
問:沒人企圖違反這些規定,把資本轉移到離岸地區嗎?
答:中國企業不需要離岸地區,因為在國內就能節省稅費。在特區成立的合資企業可以享受稅收優惠。
問:俄羅斯也曾嘗試建立自由經濟區——在納霍德卡、加里寧格勒……但并未取得什么成果。
答:國外知道俄羅斯自由經濟區的人少之又少。而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許多飯店里都有宣傳冊,用不同語言介紹如何向該國投資、有什么好處。最先帶來資金的是華僑。鄧小平用他們的例子表明,對華投資是安全和有利可圖的。
“中國努力吸取蘇聯教訓”
問:中國人對企業家的看法如何?
答:很好。他們并未將私營業者看作騙子。但同時,該國自古以來就把商業、社會和國家利益分得很清楚。早在唐代和宋代,就有一些社會群體被禁止擔任國家公職,包括商人。今天,中國依舊沒有把治理經濟的權力交給商人。那里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今天的企業主明天當上了副總理。
問:然而,中國也有腐敗。官員被判刑坐牢,這些都不是裝裝樣子。
答:這是真實的,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這不光是反腐,還是反對所謂“關系”的斗爭。中國的裙帶關系現象比蘇聯嚴重得多。但這個頑疾已經被戰勝。在中國,遵守國家制定的游戲規則比遵守自己集團的規則更重要。
問:中國有而俄羅斯沒有的主要資源是什么?
答:清晰的規劃和英明的領導。
問:廉價勞動力和眾多人口呢?
答:在中國,勞動力已不像人們以為的那么便宜了。以美元計算,2008年至2017年工資上漲了1.5倍。14億人口實際上是缺點,但中國得以將其變成優勢。如何確保這么多人的吃飯穿衣,是個大問題。但中國說,他們不僅是人口,還是顧客。它通過向外國投資者提供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解決了問題。
問:但20世紀九十年代末,該國一些地區曾發不出養老金。
答:但與此同時,各行各業的人——工人、企業家或醫生——收入都在逐年遞增。盡管增幅不大,但也沒有發生導致收入再次下滑的危機,同時還在完善社會福利。中國政府提出了現實的目標。與我國不同,那里沒人承諾500天改變生活。鄧小平宣布,建設富裕國家需要一百年。所有人都在耐心等待。
問:我們有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嗎?
答:通過分析蘇聯柯西金和帕夫洛夫改革的教訓,中國已經在學習了。中國努力從這些例子中了解,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開展的改革會在哪些點上出問題。我讀過的一些文章指出,蘇聯的問題在于,蘇共改革不是從試點開始,而是直接大規模鋪開。也就是說,中國應當謹慎行事。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