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
近年來,平武縣堅持以鄉村振興為統攬,積極探索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村級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等融合參與的鄉村治理模式,逐步走出了基層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協同”的鄉村治理路子。
黨建領航,建設黨建強村
圍繞夯實基層基礎,實施“三大工程”。一是實施“先鋒領航”工程。制定基層黨支部“全面達標+示范引領”雙驅動工作機制,印制《黨支部建設基礎工作規范化實務手冊》,每年評選10個示范黨支部。二是實施“黨性熔爐”行動。推行“三統三定”制度,全面規范黨支部“三會一課”;建立平武黨建智慧平臺,對組織生活落實情況實行在線考核管理;實行黨內外“雙評議”機制,開展黨員民主評議。三是實施“頭雁孵化”行動。依托“百名好書記培養引領計劃”“農村優秀人才回引計劃”等,在3年內評選300名鄉村振興人才;健全完善鄉村創業扶持和就業幫扶辦法,對返鄉創業人才、致富帶頭人等給予支持。
村民自治,推動民主管村
圍繞村民自治,開展“三大體系”建設。一是抓“村規民約”體系建設。采取“村級自查+黨委復查+法律審查”的“三級聯查”方式,全面修改、清理現行村規民約。二是抓“道德評議”體系建設。以鄉鎮為單位制發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等8個方面的基礎評議標準,各村對村規民約進行細化;聘請“鄉賢能人”組建道德評議會等評議組織,對村民履約情況進行量化評定。三是抓“鄉風監督”體系建設。建立“監督+反饋+運用”的“三位一體”的鄉風監督體系;成立鄉村鄉風監督委員會,為每個村聘請2—3名鄉風監督員;建立紅白喜事登記等制度。
法治建設,助力依法治村
采取“三個一”模式,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圍。一是成立一個“評審團”。結合“一村一法律顧問”,整合鄉鎮法律服務資源和鄉村法律“明白人”,成立農村法律服務“評審團”。二是建設一處“服務室”。依托鄉村片區黨群活動中心和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設立村級公共法律服務室(中心),作為化解矛盾糾紛、提供法律咨詢服務的場所。三是推行一套“硬制度”。將黨內、黨外法規學習作為黨支部“三會一課”的重要內容和農民夜校的規定課程,學法用法情況作為黨支部書記年度述職的關鍵項目,納入基層黨建目標考核。
德治浸潤,助推文化興村
落實“三大舉措”,助推文化興村。一是曬家風頌美德。依托黨支部組織生活會、村民議事會等,尋找收集一批思想淳樸、積極向上的家風家訓家規和優秀家風人物故事,通過農民夜校、社區講堂等進行宣講。二是評先進樹典型。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五星文明戶”(清潔衛生、孝老敬親、發展致富、遵紀守法、誠信友善)評選;各鄉鎮、村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好兒媳”“脫貧之星”“產業之星”等形式多樣的評選表揚。三是重德育揚正氣。廣泛開展“兩扶”計劃,注重扶業與扶志相結合,開展“艱苦創業帶頭脫貧、勤勞致富感恩奮進”教育。
聚焦共治,實現協同治理
實施“三大行動”,構建鄉村多元共治體系。一是實施“兩民融合”行動。結合九綿高速建設、環雪寶頂旅游開發等實際,為促進外來“新居民”與本地居民之間合作共贏,在外來“兩新”組織與村級基層組織之間開展組織聯建、黨員聯管、制度聯用、發展聯謀的“四聯”工作。二是實施“黨建網格”行動。實施“黨員責任田”計劃,以“網格化”黨建理念提升鄉村治理實效。三是實施“民情懇談”行動。將每月10日確定為“民情懇談日”,以村為單位,由鄉鎮主持,組織轄區內村民、“兩新”組織以及幫扶部門等,集中收集基層意見建議,分析解決疑難問題,架起黨群“連心橋”,實現農村基層治理共管共商共治。(作者系平武縣委組織部部長) (責編:蔣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