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大邑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縣工作重中之重,牢牢把握推進“五個振興”總體要求,緊密結合落實“西控”戰略建設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立足資源稟賦、生態底蘊和比較優勢,堅持規劃先行、產業帶動、市場運作、黨建引領,以城鄉一體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努力建設“生態宜居城、創意新大邑”,為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增綠添彩。目前全縣鄉村振興呈現出農商文旅深度融合、農業高端化、農村景區化、農民職業化的良好發展態勢。
堅持規劃先行 構建農商文旅有機融合的時空布局
科學把握城鄉統籌和三產融合發展大勢,以精準規劃做好農商文旅融合發展頂層設計。一是實施全域規劃,重塑鄉村空間格局。以彰顯擁江發展、依山而居的城市形態,田城相融、各具特色的城鎮形態,田園牧歌、山水相依的林盤形態,實現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為目標,實施全域鄉村規劃提升工程,科學編制大邑縣4大城鄉規劃,高標準啟動實施10大特色鎮規劃和50個新型社區聚落規劃,引領構建產城相融、城田相融、城鄉一體發展新格局。二是優化功能區分,重塑鄉村經濟地理。科學規劃布局安仁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糧經產業園、天府道源中藥材產業園3大現代農業主體功能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果蔬、綠色糧油、中藥材種植等主導產業,以農業主體功能區優化城鄉一體空間布局。三是突出多規合一,重塑鄉村形態風貌。精細化編制鄉村綠道和川西林盤保護規劃,規劃建設“一環、四射、多網”綠道體系,實施林盤修復保護工程、大地景觀再造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等重大工程,提升宜居宜業宜游城鄉功能布局,以全域景觀化景區化重塑新型城鄉形態。目前正深入推進全縣20戶以上住戶的651個林盤規劃修復工作。
堅持產業帶動 構建形態業態相融互動的發展格局
牢牢抓住產業興旺這個根基和重點,以農為本推進鄉村形態和發展業態統籌聯動,厚植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產業沃土。一是聚焦新經濟新業態,實施“農業+”行動。深入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互聯網”三大行動,制定出臺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引導性政策,全縣觀光農業、科普農業、創意農業、電商農業等新經濟新業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2018年上半年全縣通過電商售出農副產品價值達1.5億元,同比增長40%。二是聚焦高端化品牌化,聚合現代農業生態圈。積極構建以三大現代農業園區為主導、20個精致生態農莊為補充的“3+20”現代農業生態圈,有機嵌入葡萄文化創意公園、綠色高產示范項目、高山彩色植物博覽園等20余個文旅重點項目建設,創建的安仁葡萄、西嶺佛手瓜等10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數量位列全國縣級第一。三是聚焦個性化特色化,推進產鎮產村融合裂變。采用“特色鎮+林盤+產業”“特色鎮+林盤+景區”“特色鎮+林盤+產業園”等模式,加快建設田園生活、生態旅游、創新創業“三位一體”特色村鎮及林盤聚落,以社區景區化聚集產業和人才,以景區式孵化器釋放創新創業動能。
堅持市場運作 構建資源要素開放配置的運行機制
主動遵循和運用市場規律,以“有形之手”引導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集聚農商文旅融合發展資源要素。一是深化“五項重點改革”,引導資源要素流向農村。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綜合改革、公共產品服務生產供給機制改革、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五項重點改革,建立有利于資源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的政策體系。目前全縣已出臺改革措施85項,2017年各類農村所有權證抵押擔保融資余額實現1.88億元,金融機構向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貸款金額達3150萬元,農民專合社達1005個、家庭農場398個。二是完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撬動民營資本反哺農村。因村施策創新“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國有公司+新型經營主體”等發展模式,配套完善多元化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目前7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實現穩步較快發展,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43元,在2012年基礎上實現五年翻番。三是營造良好環境,引導創新創業人才回流農村。實施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精準制定專項領域人才政策,將人才發展資金從5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吸引400余名優秀人才在安仁1458文創園、新場“3+2”讀書薈等平臺聚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600人、職業經理人1183人,全縣外流人才呈現加快返鄉創業趨勢。
堅持黨建引領 構建一核多元協同配合的支撐體系
突出加強和改善黨對鄉村振興工作的領導,大力提升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夯實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組織保障。一是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堅持把鄉村振興擺在培育縣域經濟新興增長極的戰略高度來抓,建立縣級黨政一把手擔任“指揮長”的領導小組,下設15個工作組負責全縣鄉村振興“十大重點工程”“五項重點改革”,配套完善重點園區、重大產業管理運行機制,確保鄉村振興工作抓實抓細抓到底。二是健全干部保障體系。把鄉村振興主戰場作為發現、培養、選拔好干部的重要途徑,精挑細選33名年輕化、專業化、專家化干部進入重點農口部門、農業園區、農業鄉鎮,先后提拔重用脫貧攻堅、農村基層一線干部14名,實施農業科技人員、百村千名村級后備干部孵化行動。三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入開展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集中攻堅,完善縣、鄉、村三級“大聯動·微治理”體系,大力推進政務資源、服務事項、民事代辦“三個下沉”。在社區林盤推行“黨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治理模式,在農專協會推行黨組織領導下的“1+13”總會主導、分會協同行業自治模式,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推行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和親民化改造“三去一改”運行模式,黨組織領導下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基層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明顯增強。(供稿單位:中共大邑縣委)(責編:范吳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