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木昏

“即使在美國出生也拿不到美國公民身份?!苯?,美國總統特朗普關于取消“出生公民權”的一席話掀起軒然大波,無論該法案最終是否實現,都體現出當今美國社會一部分人濃重的排外思想。11月6日美國將舉行中期選舉,而在此之前,“出生公民權”、高校亞裔歧視風波、校園槍擊案等事件,無一不影響著在美中國留學生的情緒。近日,幾名背景不同的中國留學生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感嘆美國政治環境變化對他們的影響。
對美國政治比以前更關心
“與多年前相比,我們對政治要關心得多”,已經在美國生活快10年的文君(化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從高中開始留美,到今年已攻讀博士學位。“高中的時候,也可能是年紀小不太關心,但是那時候確實覺得美國選舉如何、政治環境怎樣,和留學生好像沒有太大關系?!彼硎?,或許因為自己學的是政治相關專業,所以比其他學科的留學生要更關心這方面。因為一直是學生身份,文君并沒有像許多其他找工作的留學生一樣,苦惱于簽證問題,她希望畢業后盡量能留校工作。“我也會擔心,政治會不會影響學術環境?!?/p>
即便是與政治無關的專業,許多中國留學生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關注著美國高層的決定。在美國一所頂尖大學城市規劃專業讀研究生的小郝從本科開始留美,傾向于畢業后在美國找工作,她幾乎每天都會在網上搜新聞、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節目。在《環球時報》此次的采訪對象中,小郝對美國政治問題是最擔心的,“我不僅擔心能不能找到工作、順利拿到工作簽證,也很擔心找到工作之后當地的治安問題”。
許多中國留學生住在宿舍,他們并沒有看電視的渠道,除了在網上搜索新聞外,更多人會通過網頁或手機上推送的“突發新聞”了解時事,遇到感興趣的再去詳查。24歲的陳明(化名)剛到美國一年,他畢業后并沒有強烈留下找工作的打算,因此對美國政治關心偏少?!拔液团笥蚜奶鞎r偶爾會聊到特朗普和美國政治,但也基本以閑聊居多,并不是很認真?!标惷鲗τ谌A人相關的新聞會比較留心,“看到有新聞推送會去關注一下”。實際上,他了解美國新聞更多是通過國內網絡渠道,如微博和微信公眾號。與前面幾種方式相比,這樣得到的信息會比較片面,但也更具針對性。
中國留學生對美國政治最關心的還是對外國人和留學生政策的話題。雖然程度有高低,但幾乎所有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留學生都在關注美國中期選舉。有些人只是將其當做交流時的談資,而更多人認為現任總統的每一步都可能對中國留學生造成實質性影響。此外,政治因素對匯率、安全問題的影響也是留學生十分關心的話題。
較少來自民間的歧視
最近“出生公民權”的話題愈演愈烈,雖然特朗普提出的該法案原本針對的是限制非法移民和有目的性生“美寶”的行為,但也不由得讓一些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士感到排外情緒。不過,不少中國留學生表示,如果只是在校園和平時生活的范圍,并不會感受到民間對他們態度的太大變化。
高鋒(化名)是在國內工作過一段時間后才赴美留學的,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多多少少還是能感覺到美國人的排外情緒,雖然不是很明顯的歧視,“比如去商店時,有些店員就會明顯對外國人很冷淡”。
小郝攻讀的專業是城市規劃,她常因為研究課題,需要外出調研,能更多與美國當地居民接觸?!拔乙恢睋木用駮粫咕芎屯鈬鴮W生交流,不過目前沒怎么遇到過?!彼貞浄Q,以前在美國南部曾碰到過當地人罵外國人的情況,但沒有肢體上的攻擊。“很難說是這些人是因為本身就帶有偏見,還是受到時局影響?!?/p>
中國留學生也十分關心美國學術界對華人的態度,如文君提到的“政治影響校園”。一些高校、甚至是名校對亞洲學生的歧視,以及惡性學術造假事件對中國學者的潛在危害,讓很多學生擔心在美國進行科研工作時可能遭受歧視。雖然《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留學生尚未有人經歷過如此遭遇,但這些歧視往往十分“隱蔽”,甚至連被歧視者都很難察覺,他們也就更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
留還是不留?
排外情緒可以說直接影響到許多在美中國留學生的去留問題。一方面是明面上的政策變化,如工作簽證的申請資格和成本逐漸加高、用人單位開始對留學生設立更高的門檻。另一方面則是更為隱晦的“壓榨”——有中國留學生在找工作時發現,很多愿意提供工作簽證機會的公司會刻意壓低外國員工的工資,以此節約成本,而不少外國員工卻沒有其他的選擇余地。像小郝這樣留美意愿較強的學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猶豫。她表示,如果情況繼續惡化,很可能會直接導致自己改變決定。
更多學生則開始像陳明這樣“兩條腿走路”,“我沒有特別強的回國或是留美的意愿”,雖然畢業后也會嘗試在美國找工作,但并不會“一直走到死胡同”。剛剛回國的小唐就在美國做了近三年實習,最后還是決定回國,不出幾個月就進了一家比較知名的大公司,她認為還是相對理想的。“沒留在國外不是因為我自己不夠優秀,回國馬上找到工作也不是因為海歸有加分”,小唐對《環球時報》記者開玩笑說:“可能美國所有的排外情緒都體現到我身上了?!薄?/p>
環球時報2018-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