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古時但凡軍隊出征,一個先行大事,就是挖井找飲用水源。周朝的軍隊就有了專門負責挖井的官職“擎壺氏”。水井挖好后,若井水確定安全,就在井上懸掛一個水壺作為標記。
但只憑借打井能力是不夠的,還得地下有水源才行。唐朝的《太白陰經》就總結了尋找水源的辦法。在北方大漠作戰時,有野馬黃羊蹄印的地方,就一定有水源。如果地上長有葭葦等植物,那么地下就一定有暗泉。也正是憑借這精準的判斷,裝備精良的唐軍才能夠在深入草原作戰的困境里,一次次成功地找到水源,保障了遠征突厥的勝利。
不過有時深入到蠻荒地區,很有可能陷入滴水不見的絕境。于是自漢朝起,“渴烏”應運而生:就是把大竹筒連接起來,一截截以麻漆密封,接到遠處的水源處后,把竹筒的一頭放到水中五尺,另一頭燃燒干草,受熱的這頭產生負壓,另一頭水源里的水就會灌到竹筒里,翻山越嶺輸送到軍營。這種“自來水管”,最早誕生在漢朝,唐代時已經普及到軍隊。
而飲水有毒怎么辦?鑒定水質是功課。宋代的軍事教科書《武經總要》有詳細的講義:敵方境內涌來的水,不能輕易喝;不流動的死水也是危險的;水源地如果棲息著毒蛇,水發紅且有咸味,這樣的水也是要萬分警惕的。
那如果水有毒,周邊又找不到合適水源怎么辦?宋朝以前,軍隊就有用膠來澄清沉淀污水的辦法。明清年間的《軍中醫方備藥》則記載,軍隊出征時,需要儲備足夠的蒜,如果遇到不潔凈的水源,就讓士兵先吃蒜殺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