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娟
【摘 要】
目的:探討代謝組學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起止日期是2017年1月-2018年3月,對象納入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于起止日期內抽取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兒100例為對象,再用單盲法將納入對象分成對照組50例與觀察組50例。采用常規方法干預對照組患兒,采用基于代謝組學的方法干預觀察組患兒,將兩組患兒的臨床干預情況詳細整理后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患兒的BMI與營養物質攝入情況比對照組優,P<0.05。結論:代謝組學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效果更佳,對患兒機體狀態改善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 兒科;疾??;代謝組學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195-01
兒童生病有著獨特的生理病理機制,診療方法與成人也存在著差異,稍有不慎便會帶給患兒無法挽回的損傷。近年我國醫療事業發展飛速,更多新的方法被用于兒科,比如藺湘寧等人[1]對代謝組學在兒科學的應用進行了綜述,也指出代謝組學為系統生物學研究終端,會對不同情況下生物體的小分子代謝產物造成相應的影響,能夠獲得疾病特異性指標,可以給兒科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故本文旨在對代謝組學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情況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的起止日期是2017年1月-2018年3月,選用隨機數字表法在起止日期內抽取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兒100例為對象,以單盲法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組患兒50例。對照組患兒的男女比例是29:21,年齡是在2-5歲之間、均值是(4.01±0.52)歲;觀察組患兒的男女比例是30:20,年齡是在1-5歲之間、均值是(4.09±0.60)歲。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兩組患兒的臨床基線數據后,得出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內容都沒有違背醫學倫理,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中內容都知曉,也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給該組患兒實施常規方法干預,主要是依其病情與身體狀態進行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教給家屬合理的飲食搭配方案,注意要對患兒的機體營養狀況密切監測[2]。
觀察組:給該組患兒實施基于代謝組學的方法干預,以營養代謝組學作為個體化營養干預的指導,科學合理的評價兒童飲食中的膳食狀況,對患兒體內的多種代謝產物及代謝途徑、代謝終點進行全方位評價,以獲得患兒的營養干預結果,確?;純旱膫€體化營養干預科學合理,避免患兒在病情治療的過程中,體內營養不良狀況持續加重。
1.3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獲各項臨床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統計學軟件分析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觀察組患兒BMI與營養物質攝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BMI與營養物質攝入均見改善,但觀察組患兒的BMI與營養物質攝入情況比對照組優,P<0.05;
3 討論
人的機體非常復雜,其組織與器官、外界多種微生物構成代謝系統,而各種代謝產物產生過程是動態的,出現在人體中的生化物質變化情況可以從體液中檢測出[3]。代謝組學屬于系統生物學的一個部分,可以為臨床醫學提供科學全面的分析方法,能夠明確分析出生物體內存在的代謝產物,并將獲得的結果用作生理/病理狀態指征,也能夠有效診斷疾病的特定標志物,可以獲得患者病情的發展過程[4]。
楊玉鳳[5]的研究中指出,疾病狀態會對機體整體代謝造成影響,以營養代謝組學能夠掌握疾病狀態時代謝譜改變與機制,找到和疾病進展相關的代謝產物與造成疾病進展的機制,再根據代謝改變予以科學合理的營養干預措施與干預效果評價,用生物標志物診斷疾病。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方法干預,僅接受了常規飲食指導,給家長進行了適當的培訓,但整個干預內容單一,不能給患兒更加科學的病情與營養狀況干預。而觀察組患兒接受了基于代謝組學的方法干預,對患兒的膳食狀況、體內的多種代謝產物及代謝途徑、代謝終點進行了全方位評價,依據獲得的結果實施了更適宜的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的BMI與營養物質攝入改善顯著,機體狀態也比對照組患兒良好。
綜上所述,代謝組學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價值顯著,能夠充分改善患兒體內的營養狀態,具有極佳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藺湘寧,王小榮,王鵬飛,等.代謝組學在兒科學的應用[J].甘肅醫藥,2017,36(01):16-19.
[2] 杜麗娜,單進軍,謝彤,等.代謝組學在兒科呼吸系統疾病中的應用[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08):2841-2843.
[3] 周麗,張萬巧,封志純.代謝組學技術在兒科學的應用[J].醫學綜述,2015,21(17):3079-3081.
[4] 于欣,劉國鳳.營養代謝組學在兒科兒童保健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07):9-10.
[5] 楊玉鳳.營養代謝組學在兒科兒童保健中的應用[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5,23(03):225-22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