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艷 徐海艷
【摘 要】
目的:探究舒適護理在新生兒早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產科分娩的120名新生兒為研究主體對象,利用雙盲法將所有新生兒劃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組60名;對照組新生兒實行常規早期護理,觀察組新生兒實行舒適護理,對比2組新生兒的哭鬧次數及睡眠時間。結果:經護理,對照組與觀察組護理前后哭鬧次數及睡眠時間各項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明顯,2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小于0.05)。結論:新生兒早期護理實行舒適護理的效果良好,能降低哭鬧次數保證睡眠時間,有利于新生兒成長,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及推廣。
【關鍵詞】 舒適護理;新生兒早期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190-01
由于新生兒出生后往往機體各臟器尚未發育完全且機體抵抗力過差,均存在引發新生兒并發癥影響其日后生長發育的可能性[1]。如何創造舒適的新生兒睡眠環境控制其哭鬧時間,是產科及兒科護理人員所面臨的主要挑戰。鑒于此,本文重點探究舒適護理在新生兒早期護理中的應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產科分娩的120名新生兒為研究主體對象,利用雙盲法將所有新生兒劃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組60名。其中,對照組60名新生兒中男性32名及女性28名(即男女比例為32:28),最大胎齡為42周、最小胎齡為38周、中位數胎齡為(39.3±0.7)周;觀察組60名新生兒中男性33名及女性27名(即男女比例為33:27),最大胎齡為41周、最小胎齡為38周、中位數胎齡為(38.9±0.9)周。結合上述資料發現,2組新生兒各項資料中胎齡及性別等基本信息均不存在顯著差異性說明具備納入對比的研究價值,并且2組新生兒家長均自愿簽署實驗同意書已提前了解實驗流程及實驗內容,該實驗取得本地倫理協會審批。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實行常規早期護理,即:護理人員遵循醫囑予以臍部、皮膚及口腔等方面護理,觀察早產兒是否出現不良癥狀。觀察組新生兒實行舒適護理,即:(1)護理人員嚴格控制病房內溫度及濕度,溫度不得高于25攝氏度不得低于22攝氏度且濕度不得超過60%,每日消毒2次地面,選擇遮光性較強的窗簾遮擋陽光直射,避免陽光刺激新生兒眼球,不斷調整室內光線亮度,控制室內光線亮度不得超過60ftc且暖箱內光線亮度不得超過25ftc;(2)由于大多數新生兒分娩后直接進入監護病房往往缺少皮膚觸摸,直接影響新生兒自身的安全感,客觀上要求相關護理人員實行鳥巢式護理方法,可適當裸露患兒皮膚及軀體,進一步增強患兒自身安全感;(3)致痛性護理操作時往往造成新生兒產生不愉快的心理體驗,護理人員可通過非藥物護理措施等方法明顯緩解其應激反應,例如:播放輕柔音樂、撫觸皮膚及非進食性吮吸等,充分發揮觸覺及聽覺的作用,成為情感交流的依據。
1.3 判定標準
統計2組新生兒護理前后哭鬧次數及睡眠時間[2]。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選擇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數據處理,其計量資料表現形式為(x±s),二者對比研究以T值為標準完成檢驗;其計數資料表現形式為(%),二者對比研究以χ2為標準完成檢驗。其中,P值低于0.05意味著2組獲取數據差異較大且具備統計學研究價值。
2 結果
經護理,對照組與觀察組護理前后哭鬧次數及睡眠時間各項指標變化幅度相比差異明顯,2組數據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小于0.05)。
3 討論
作為人類表達情緒的本能反應之一,新生兒哭鬧除去病理性因素外,往往均屬于生理性反應,例如:精神刺激及內源或外源性刺激等,尤其是新生兒脫離母體后需要適應外界環境,基本依靠哭鬧表達自身訴求[3]。由此可見,新生兒早期護理應用舒適護理能一定程度上延長睡眠時間減少哭鬧次數,大大提高新生兒的舒適程度。本次研究實施舒適護理的觀察組,在哭鬧次數上明顯低于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此外,觀察組患兒睡眠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各項數據充分顯示,舒適護理方法實施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新生兒早期護理實行舒適護理的效果良好,能降低哭鬧次數保證睡眠時間,有利于新生兒成長;因此,值得在臨床護理領域中使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陸楚楚.舒適護理在新生兒早期護理中的應用[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1):132-133.
[2] 王會麗.舒適護理模式用于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45):105.
[3] 成艷玲,余碧儀,黃金妹.舒適護理模式在新生兒監護病房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0):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