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蘭
【摘 要】
目的:回顧性分析比較不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方法:選取實施“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前后的微生物檢驗標本作為樣本,分別視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檢驗方法一致。結果:觀察組痰標本陽性率16.67%、血液標本陽性率12.90%、尿液標本陽性率43.75%、大便標本陽性率20%。對照組痰標本陽性率5.56%、血液標本陽性率3.23%、尿液標本陽性率18.75%、大便標本陽性率6.67%。兩組數據對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結論:不同標本的微生物檢驗陽性率不同,尿液標本陽性率最高。臨床應從標本的采集、保存、運輸以及檢驗四方面出發,積極控制微生物檢驗質量,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 回顧性分析;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6-234-02
前言:微生物檢驗是疾病診斷、病情評估的主要手段。檢驗結果的陽性率,是決定疾病檢出率的主要指標。臨床研究發現,標本的采集、保存以及運輸方法,均會對其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造成影響。而根據標本類型的不同,陽性率同樣不同。本文于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采集的標本中,隨機選取80例作為樣本,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觀察了不同標本的陽性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實施“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期間的80例標本作為觀察組,包括痰標本18例、血液標本31例、尿液標本16例、大便標本15例。選取2017年2月前未實施“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期間的80例標本作為對照組,各項標本類型、數量與觀察組一致。兩組標本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兩組標本的陽性率進行觀察。在此基礎上,分析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陽性率不同的原因,明確微生物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提出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建議。
2 結果
觀察組痰標本陽性率16.67%、血液標本陽性率12.90%、尿液標本陽性率43.75%、大便標本陽性率20%。對照組痰標本陽性率5.56%、血液標本陽性率3.23%、尿液標本陽性率18.75%、大便標本陽性率6.67%。兩組數據對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3.1 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陽性率的對比
近些年來,隨著居民生活環境以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各類疾病的發病率顯著提升。及時確診、及時治療,是提高疾病治療有效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途徑[1]。痰標本、血液標本、尿液標本以及大便標本,均為臨床常見的微生物檢驗標本。在呼吸系統、泌尿系統以及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意義。標本檢驗的陽性率,是臨床用于診斷疾病及評估病情的主要參考指標。而檢驗的方法,則是影響陽性率的關鍵因素。常規的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過程,對標本的采集等問題缺乏重視。因此,標本檢驗的陽性率往往存在異常。受其影響,疾病的誤診及漏診率較高,治療風險較大。本文研究發現,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痰標本陽性率5.56%、血液標本陽性率3.23%、尿液標本陽性率18.75%、大便標本陽性率6.67%。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活動,是本院以提高微生物檢驗結果準確性為目的,所開展的一項活動。要求在分析檢驗結果影響因素的同時,排除各影響因素,為疾病診斷準確率的提高奠定基礎。本文研究發現,開展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活動后,痰標本陽性率16.67%、血液標本陽性率12.90%、尿液標本陽性率43.75%、大便標本陽性率20%。與采用常規方法進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相比,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該組陽性率更高。而通過對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陽性率的對比則會發現,尿液標本的陽性率最高。導致該現象出現的原因,可能與標本采集的方法等因素有關。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加強對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控制,對疾病檢出率的提升,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3.2 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陽性率的影響因素
標本的采集、保存、送檢以及檢驗技術,均為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陽性率的主要影響因素[2]。具體如下:(1)標本采集:不同標本對采集方法的要求不同,如采集方法不正確,標本質量極容易受到影響,導致微生物檢驗陽性率出現異常。以血液標本為例:血液標本的采集部位,多為健側上肢。采集血液類型,一般以靜脈血為主。血液采集前,應保證空腹。如未按照上述要求采集,標本的陽性率必然出現異常。(2)標本的保存:隨著標本保存時間的延長,標本質量同樣會受到影響,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誤差。(3)標本送檢:標本送檢的過程中,如厭氧菌培養標本與空氣接觸,極容易導致其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下降。(4)檢驗技術:除上述因素外,檢驗技術水平低、操作流程不合理,同樣為微生物檢驗陽性率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提高不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上述各項因素進行控制是關鍵。
3.3 提高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準確率的途徑
為提高不同標本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率,應從以下方面,對其檢驗質量進行控制:(1)采集:臨床應根據標本類型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采集。如標本需由患者自行采集(如:大便標本、尿液標本等),則需加強對患者的指導。以尿液標本為例:臨床應囑患者在采集尿液標本時,保持會陰部位清潔。應取尿中段檢驗,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率。(2)保存:保存時間過長,容易影響標本質量,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的陽性率出現誤差。建議臨床于標本采集完成后,立即予以送檢,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如無法立即送檢,需妥善保存。以血液樣本為例:于樣本采集后0.5h內送檢,檢驗結果的準確率最高。樣本保存時,必須保證恒溫,以免導致血液中部分成分的含量發生變化。(3)運輸:樣本運輸的過程,應快速、謹慎。如為厭氧菌培養標本,應避免使其與空氣接觸,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4)檢驗技術:臨床應將生化分析儀等儀器應用到檢驗過程中。在確保儀器性能無異常的情況下,對標本進行檢驗。以提高檢驗效率,提高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不同標本的微生物檢驗陽性率不同,尿液標本陽性率最高。臨床應從標本的采集、保存、運輸以及檢驗四方面出發,積極控制微生物檢驗質量,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潘斌,孫曉紅.不同類型標本不同時間微生物檢驗結果陽性率差異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23):3299-3300.
[2] 韓穎.針對不同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的陽性率進行對照的探索和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27):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