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
慈善這件事,有起點,沒終點。
“慈善之心,是與生俱來的嗎?”
2018年10月12日在“致善意:傳承 堅守 創新”余彭年慈善基金會2018公益行動的活動現場,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香港余彭年慈善信托管理委員會主席彭志兵發出了深刻的一問。
作為國內第一家私募慈善基金會的先行者,余彭年慈善基金會的成立要追溯至2003年。在奉行經濟效益就是第一發展要務的商業世界里,當時已是大亨級人物的余彭年先生,卻做出了要將個人資產全部無償捐贈,為發展擴大中國慈善事業而成立一家非公募慈善基金會的決定。
如今,先生雖逝,但作為余彭年慈善信托基金唯一受托人,長孫彭志兵卻仍在繼續著爺爺的遺志,要將慈善進行到底。
2007年,美國《時代》周刊提名了“全球14大慈善家”,中國上榜兩人,一位是名聞遐邇的首富李嘉誠,另一位就是余彭年。
1922年,余彭年出生在湖南漣源市藍田鎮,本名彭立珊。長沙大學畢業后,他在上海做過書籍生意和一段時間的新聞記者,如果按照這個軌跡平穩的發展下去,“余彭年”的名字或許就不會出現。
然而在那個新序待建的年代,個體的命運往往是身不由己的,時代的年輪毫無預兆地碾碎了彭立珊的青春與夢想。因被誣陷為“逃亡地主”,彭立珊被捕入獄三年,后雖翻判釋放,但這也促使他改名“余彭年”而遠走香港。
偷渡到香港的余彭年,干過清潔工、勤雜工、建筑工,那時行囊中只有一套換洗衣服,最苦的時候,一個饅頭、一杯開水就是一頓的飯食。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創業環境下,余彭年逐漸實現了一定的財富積累,并迅速投入到了中國的慈善事業之中。
在彭志兵的印象中,爺爺是一個對于慈善近乎執著,卻從未享受過生活的人。
從1981年起,余彭年就陸續向湖南進行捐資,到1989年已累計達6000多萬元,共用于興建社會慈善福利事業項目20多個,包括在漣源市興建的立珊學校、處理污水的立珊水壩、彭立珊救護中心;在長沙市捐建的五一廣場地道工程、長沙火車站的大型彩燈噴泉、彭立珊救護中心和彭立珊豪華公共汽車線路——立珊專線;在大庸市建彭立珊救護中心等等,幾乎覆蓋了當時、當地的所有城市基建和福利項目。
彭志兵至今仍記得自己留學初回國內時,適逢春節時期,與爺爺一起在村民受助點發放紅包時的情景。那時的鄉村里,仍有很多人在溫飽線掙扎,一個400元的紅包,就能為他們緩解很多過年時的捉襟見肘,當時一個受捐助的老人拿到紅包后直言:“今年能過一個好年了”,這讓他感觸頗深。
但是親力親為發紅包的方式,還是讓剛從西方回來的他感到很不適應,“何必要這么辛苦呢?”這樣的疑問,當時的彭志兵并沒有問出口,但在當年記者的采訪中,余彭年做出了回應。
“我一定要親自送到農民手里,寧愿辛苦一點。因為100萬到基層手里就不一定是100萬了。落實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我不放心?!?/p>
正是這樣一位樸實的老人,在2003年又親自操持了“彭年光明行”慈善項目,為白內障患者免費帶去光明的希望。2004年,余彭年辭去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長的職務,成為一位專職慈善家。2006年至2010年,他更是連續五次蟬聯胡潤中國慈善榜榜首,累計捐款62億元,被譽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
88歲時,余彭年宣布將其名下剩余的所有資產,共計32億元,全部放入香港余彭年慈善信托,總價值約70億元,余彭年表示:“這是我最后一次捐贈。這些財產不會再用于投資,不繼承、不變賣,只有一個用途就是慈善?!?h3>傳承與堅守
在余彭年的計劃里,他要將自己所有的資產都交由銀行托管,用于慈善事業,家族里的后代將無法從里面拿到一分錢,實現完全“裸捐”的承諾。
他的一句“兒子弱于我,留錢做什么?兒子強如我,留錢做什么?”讓彭志兵和彭家后人成為了 “最窮”的富二代、三代。
彭志兵和家人對此表示,“對于老先生的做法我們家族一直都是非常支持的。對我們來說他既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更是一位毫無保留的慈善家。我們會一直循著他的腳步,堅守著他所創下的事業,繼續著他未完成的公益?!?/p>
如今,余彭年先生過世已經三年,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掙夠一百億,捐夠一百億”的目標仍在激勵著彭志兵,繼續走上慈善之路。
對于這場被注定的慈善傳承,彭志兵說,“有些慈善可能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后天環境的結果,是我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代代相傳,是爺爺‘傳愛授善,成就他人的言傳身教?!?/p>
所以,在彭志兵接任香港余彭年慈善信托和余彭年慈善基金會的管理工作后,所有慈善項目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從2016年起,“彭年光明行”再出發,分別走進了陜西、江蘇、內蒙古、甘肅和重慶等省區市,并承諾每年為全國3000位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的手術治療。截至目前,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已經在全國28個省區市開展了“彭年光明行”慈善活動,免費為45萬名貧苦白內障患者提供了治療手術。
2018年5月,為落實由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牽頭的“深系瀾湄”有關項目,余彭年慈善基金會還派代表出訪了泰國和柬埔寨,在“瀾湄合作”的背景下簽署了“湄公河光明行”項目合作備忘錄,這標志著余彭年慈善基金會首批國際合作項目在海外正式啟動。
與此同時,與高校的教育捐贈也在同步進行。
在“致善意:傳承 堅守 創新”余彭年慈善基金會2018公益行動的活動現場,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就分別向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捐贈了共計3000萬人民幣的教育善款,用于為在校的大學生提供包括本科、研究生及留學生的教育資助,以幫助那些品德優秀、成績優良、家庭貧困的學生完成學業,為莘莘學子們創造更優良的教育條件和未來進入社會的選擇空間。
同時為了豐富教育的多元性,余彭年先生在香港成立的香港余彭年慈善信托還向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定向捐贈了300萬美元給“耐挫與創新教育研究”項目,以用于學生挫敗教育研究,從而使他們具備較強的抵御挫折和失敗的能力。
彭志兵表示,自己正式接手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已有三年,這三年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慈善的傳承和堅守”,實現了基金會的“善心從未停擺”。
對于基金會未來的慈善走向,擁有彭年集團總裁、董事長以及香港余彭年慈善信托主席、余彭年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等多重身份的彭志兵認為,他雖然反復在商業和慈善的世界游走,但是慈善和商業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的屬性,商業要創新,慈善也不例外。
但創新對于彭志兵而言并不容易。
彭志兵戲稱自己目前是“第二次創業”,彭年集團舊有的物業、地產、酒店等業務急需轉型升級,而在這其中他還需要兼顧穩定性,因為集團需要穩定的利潤來投入到基金會中,以備慈善花費。
現今,在商業領域,他已瞄準了科技與醫療,而在慈善領域,他表示將有更多的投入放在精準扶貧板塊。
“以善行商、以商養善、公益彭年、商善結合”將依然是彭年集團不變的發展理念,而打造更具影響力的“余彭年公益品牌”,將成為余彭年慈善基金會的下一個慈善目標。
慈善是否與生俱來,在彭志兵看來或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它的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