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它更加完整地展現了互聯網時代由社交網絡反射出的所有人際關系、情感模式變化以及生活所面對的各種可能性。
多么無趣的片名——Searching,被譯成《網絡迷蹤》,聽起來不過像是15年前某個矯揉造作的懸疑片,但實際上這部電影卻引得眾多影迷驚呼。今年真是“桌面電影”的元年,《解除好友2:暗網》的熱門又緊接著被這部《網絡迷蹤》接棒,整個故事都能在小小的電腦屏幕上呈現,從某個角度去看,這樣的呈現方式或許才是這個時代的“現實主義”,我們生活中不面對屏幕的時間已經遠遠低于面對它的時間,屏幕已經是我們視網膜的延伸。
拋開外在形式,《網絡迷蹤》還是一部本分的懸疑驚悚類型片。《消失的愛人》混搭著《看不見的客人》又摻雜一點美劇《謀殺》里的冰冷,甚至在懸疑、驚悚和罪案故事之外,還令人想起那部悲傷又動人的《無人引航》,一個關于親子之間的疏離、走近與重新相互理解的故事。《網絡迷蹤》講述一個高中女孩突然與單親父親失去聯系,父親遍尋不得,開始登錄女兒的所有社交媒體賬號自己試圖挖掘線索,最終救出了九死一生的女兒的過程。
它的外部形式和內在故事相得益彰互相助力,這是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切都發生在房間之內,方寸屏幕之內,一切交流、溝通都在線上,但線上的焦慮與急躁都是線下真實發生的一切的反射。這樣的形式把每個觀看電影的人有效地納入情緒之中,人們面對屏幕,看著其中的人面對屏幕,這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獨特景觀。
《網絡迷蹤》一直有意無意地塑造一種“內外有機”的敘述模式:一方面,是有關桌面電影的形態與內在懸疑故事的內外結合;另一方面,還有尋找女孩的案件破解過程與父親破解女兒內心過程的結合。罪案成為了一個契機,讓原本看似親密但實則早已疏遠的父女關系重新啟動,“尋找”變成了雙重的動作與雙重的動機——尋找女孩的肉身下落,以及尋找女孩的內心世界。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整個故事無非是一個關于“破譯”的過程,破譯犯罪者到底是誰,破譯犯罪動機,破譯女孩的內心軌跡,成長過程。
故事起始之初,是從一家人和美的生活開場的,又是以母親的患癌、斗爭與最終的早逝作為轉折的。從那開始,一切表面上看起來波瀾不驚,但實際上的內里正在被慢慢蛀空,生活維系了它表演性的一如既往,徒有其表的完美,但有些東西已經不可逆轉地損壞。父親沉浸于記憶與悲傷,但對所有人避之不談,表面上仍然陽光,但實際上偶爾的皺眉、旁人提及亡妻時的回避,才是真的內心黑洞的閃現。而女兒一直扮演著某種乖巧上進的設定,延續著母親當年對自己的殷殷期望,但她自己卻有著無法對外人傾訴的悲傷。
如果和那部同樣著名的桌面電影《解除好友2:暗網》相比,《網絡迷蹤》更加完整地展現了互聯網時代由社交網絡反射出的所有人際關系、情感模式變化以及生活所面對的各種可能性。被拯救的和被篡改的,被暗中操控的也被及時糾偏的,一切都更加真實,也更加全面。其實,故事在第58分鐘開始,曖昧的水花突然被濺起,女孩被官方宣告死亡之后,盛大的表演開始了,那些原本和女孩并不熟悉的同學們紛紛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了自拍的視頻,女孩哭得梨花帶雨,表示那是自己最好的朋友,男孩紛紛表演責任感,聲稱隨時準備著為社區作出應有的貢獻。一切網絡上顯形的內容都是表演性的,那些拍攝、發布、互動的過程本身就和沉浸于悲傷的凝重相悖。但是如今,我們卻都相信或者說愿意說服自己相信這樣的表演,并自愿或者半自愿地參與其中。
其實,《網絡迷蹤》的底色是團圓和溫暖的,是父親的堅持最終解救了女兒,現實的、真誠的一切戰勝了虛擬的和矯飾的東西。這是人們對于互聯網美好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