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小鋒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濟困醫院放射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6)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主要是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動脈血管栓塞所致。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特征為一側腦神經和另一側運動感覺的交叉損害[1]。后循環由大腦后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構成,主要負責腦組織的供血。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主要有行走不穩、意識消失、眩暈、頭痛等臨床表現[2]。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技術的不斷發展,CT(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MRI(磁共振成像)檢查和MRA(磁共振動脈成像)檢查在臨床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用CT檢查、MRI檢查和MRA檢查診斷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濟困醫院收治的4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在這40例患者中,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35~80歲,平均年齡為(65.9±10.9)歲。這40例患者均有語言不清、惡心嘔吐、乏力、發作性眩暈等臨床表現。
對這40例患者均進行CT檢查、MRI檢查、MRA檢查和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對患者進行檢查的方法是:1)使用螺旋CT掃描儀對患者進行掃描。將CT掃描儀的相關參數分別設為:電流為220 mA,電壓為115 kV,進行掃描的用時為5~6 min[2]。讓患者取仰臥位,然后將CT掃描儀的吸毗線盡量保持垂直,從其頭頂部至下頜骨進行定位后,從眉弓上的3 cm處至下頜骨下的3 cm處對其進行掃描[3]。2)使用核磁共振成像儀對患者進行MRI檢查和MRA檢查。⑴使用3D-TOF法(三維時間飛躍法)對患者后循環的顱內段進行MRI檢查。⑵用3D-TOF磁共振動脈成像序列對患者椎基底動脈的顱內段血管進行掃描。⑶參照3 D磁共振動脈圖像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判斷[4]。
將DSA檢查的結果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比較使用CT檢查和MRI檢查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并觀察對這些患者進行MRA檢查的結果。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3.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使用DSA檢查對這40例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結果是:其均患有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使用CT檢查對這40例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為30%,使用MRI檢查對這40例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為77.5%。使用MRI檢查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高于使用CT檢查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P<0.05。詳見表1。

表1 使用CT檢查、MRI檢查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準確率的比較
對使用MRI檢查被診斷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31例患者進行MRA檢查的結果是:有24例患者發生缺血的動脈為基底動脈A型(24條),有3例患者發生缺血的動脈為基底動脈B型(3條),有3例患者發生缺血的動脈為基底動脈C型(3條) ,有1例患者發生缺血的動脈為基底動脈A型合并B型(1條)。
當人體動脈系統中的任意一條動脈發生病變時均會引起頭部眩暈的癥狀。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癥狀主要是由大腦后循環的血液供給不足所致[5]。導致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主要原因是:1)內耳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頭部眩暈。2)迷路動脈供血不足或阻塞引起的頭部眩暈。按照患者發生缺血的時間及程度的不同,可將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分為腦梗死引起的頭部眩暈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引起的頭部眩暈[6]。有研究表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會引發腦迷路卒中,此類眩暈屬于周圍性眩暈與耳源性眩暈。隨著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病情的發展,其小腦、耳內、腦干等區域的血液分布明顯降低,從而引發其出現小腦癥狀與腦干癥狀,最終可導致其前庭神經系統發生功能性障礙[7]。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的方法包括CT檢查、MRI檢查、MRA檢查和DSA檢查等。用CT檢查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較低,尤其是對缺血病灶低于15 mm的患者進行CT檢查的清晰度較低,易發生漏診。進行MRI檢查可清晰地顯示患者腦動脈血管的結構,直接反映出其血管受壓的情況,且圖像不會出現偽影,可為臨床醫生診斷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提供有效的參考。
綜上所述,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進行MRI檢查,不僅可有效地提高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的準確率,還可同時通過進一步的MRA檢查判斷其發生缺血動脈的類型,有利于臨床醫生盡快地找到其病因,以便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