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陳榮秀
(1.邳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蘇 邳州 221300;2.邳州市人民醫院心內二科,江蘇 邳州 221300)
出血性休克是急診科較為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出血性休克易導致患者出現機體有效循環急劇下降、組織灌注不足、缺氧及多器官損傷等情況。此外,絕大多數該病患者會合并多種并發癥。因此,該病患者的病情往往錯綜復雜,且患者的死亡率極高。有研究認為,對出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搶救的關鍵在于及早識別其發生出血性休克的征兆,并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救治,如快速為其補充有效循環血量、維持其體內循環的通暢、預防感染的發生、增強其心肌的收縮力等[1]。本研究主要分析綜合急救護理在搶救出血性休克患者中的作用。
擇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邳州市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75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常規組(37例)和綜合組(38例)。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1例,其年齡為20~67歲,平均年齡為(45.73±4.28)歲;其體重為43~84 kg,平均體重為(63.87±11.23)kg;其中發生外傷性出血性休克和復合性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分別有19例和18例。在綜合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3例,其年齡為20~66歲,平均年齡為(45.15±4.18)歲;其體重為43~84 kg,平均體重為(63.26±11.09)kg;其中發生外傷性出血性休克和復合性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分別有20例和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搶救的同時,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心電監護、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對其進行吸氧等常規急救護理,對綜合組患者進行綜合急救護理。進行綜合急救護理的具體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院前搶救及緊急轉運。2)護理人員在第一時間使用面罩或鼻導管為患者進行吸氧治療,氧流速應控制在6~8 L/min。3)當患者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癥時,護理人員要配合醫師對其施行插管術及機械通氣治療。4)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出血情況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為其進行止血治療。比如當患者發生肢體大出血或開放性大出血時,護理人員應立即使用止血帶對其進行局部壓迫止血,然后再嚴格遵醫囑使用止血藥物和血管活性藥物對其進行止血治療。5)出血性休克患者易出現有效血容量嚴重不足、微循環障礙等情況,嚴重時甚至會發生內臟損傷。因此,護理人員要在第一時間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對其進行補液治療和輸血治療,以促進其機體的微循環、擴充其體內的血容量。此外,對于收縮壓持續降低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遵醫囑使用收縮血管類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對于四肢肢端血液循環較差的患者,可遵醫囑使用改善微循環類的藥物和擴血管類的藥物對其進行治療。6)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及其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同時根據其血常規指標、凝血功能指標、生化常規指標和血氣分析指標的檢測結果配合醫師開展搶救工作。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護理人員要詳細地記錄其導尿管的液體出入量。7)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較為危急,在其意識清醒時易出現恐慌不安的情緒,這十分不利于搶救工作的順利開展。此時,護理人員要耐心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以消除其負性情緒,提高其對治護的依從性及對其進行搶救的成功率[2]。
1)對兩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2)患者的住院時間。3)患者的住院費用。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綜合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為97.37%,對常規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為81.08%。對綜合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高于對常規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P<0.05。
常規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分別為(10.23±2.34)天和(4.53±1.44)萬元,綜合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分別為(6.52±1.32)天和(2.63±0.71)萬元。綜合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少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的比較()
組別 住院時間(天) 住院費用(萬元)綜合組 6.52±1.32 2.63±0.71常規組 10.23±2.34 4.53±1.44 t值 8.126 8.454 P值 0.023 0.021
對于發生出血性休克的患者來說,搶救措施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是影響其預后的關鍵。有研究認為,在搶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綜合急救護理能確保各項治護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3],可提高搶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進行綜合急救護理的流程是,首先對患者進行止血治療,同時評估其休克的程度和性質,在充分掌握其病情及病史后,結合其血壓水平及臨床表現對其進行擴容治療,并密切觀察其意識及血壓水平的變化情況[4]。其中,對這類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擴容治療是提高搶救成功率的關鍵。這就要求護理人員不僅要迅速地為患者建立起靜脈通道,還要在為其進行補液治療的過程中觀察其機體的微循環是否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一旦發現其出現微循環不暢的表現,除了為其進行常規的補液治療外,還應為其靜滴葡萄糖生理鹽水,以降低其血液的粘度、促進其機體的代謝、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5-7]。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對綜合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明顯高于對常規組患者進行搶救的成功率;綜合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明顯少于常規組患者。這一研究結果與劉桂娥[8]等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由此可見,在對出血性休克患者進行搶救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綜合急救護理能顯著提高對其進行搶救的成功率、縮短其住院時間、減少其醫療費用,此護理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