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張云峰
美國司法部本月1日正式起訴臺灣聯華電子(簡稱聯電)和大陸福建晉華兩家公司,以及3名臺灣人,指控他們涉嫌共謀從美國半導體巨頭美光(Mi?cron)竊取商業機密。臺灣《聯合晚報》稱,美國司法部表示,若上述罪名成立,被告將面臨最高15年監禁與500萬美元罰款,公司則可能面臨沒收非法所得與超過200億美元罰款。受此消息沖擊,聯電5日開盤后跌停,股價創近3年新低。
對于市場擔心聯電恐遭罰200億美元,聯電回應稱,將配合司法調查并采取適當措施,提出證據抗辯,以捍衛聯電權益。該公司表示,此案尚處于司法程序初期階段,距案件確定仍需漫長時日,媒體披露的罰款金額為原告主張的最高金額,但此案在判決有罪確定前,推定無罪;在判決未確定前,此金額過于武斷。此前在上周五(2日),聯電還透露手中擁有數千個專利組合,涵蓋40年晶圓代工制造的開發過程,足以應對美光的控訴。
不過,外資券商瑞信最新報告對聯電的投資評級,已從先前的“中立”調降至“劣于大盤”。瑞信證券亞洲半導體研究主管艾蘭迪稱,此案訴訟風險對聯電的聲譽造成了負面影響,雖然尚未被定罪,但在近期美國和大陸貿易戰期間,可能“成為美方提升知識產權侵權和竊盜意識的指標”。艾蘭迪認為,該案涉及內存IP,聯電的美國客戶銷售額占其營收的35%,如果美方對聯電做出判決,部分美國客戶可能會重新審視其供貨商關系,對臺積電(臺灣另一大晶圓廠)和其他代工廠的訂單則會適度增加。
針對聯電一案,臺“經濟部長”沈榮津5日稱,“這給我們科技業一個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他說,過去島內企業的上游技術大多來自歐美,但當上游技術拿到以后,跑到大陸去合作生產就要謹慎了;從聯電這個案子就可以看出來,島內企業一定要注意在關鍵技術上“自己掌握、自主研發,或者授權”。
臺灣《經濟日報》的社論稱,這對于臺灣科技業和大陸業者及政府間的廣泛合作,無疑是強烈警告。文章說,美國政府出手使這起案件“立刻升級成美中貿易戰的指標案件”,也成為美國以國安為理由抑制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治行動,“幾乎可以斷定美國司法部早已未審先判”。▲
環球時報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