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
美國中期選舉將于當地時間6日舉行。隨著選舉進入倒計時,特朗普似乎也有點慌了。在2日的一次競選活動中,他首次承認共和黨或將輸掉國會眾議院多數席位。美國一些主流民調認為,民主黨獲得眾議院多數幾成定局,甚至在參議院和州長選舉中也會爆出冷門。從治國理政來說,特朗普總統應當從此次結果中汲取教訓,但從爭權奪利的角度看,這次失敗可能很難改變特朗普政府的既定路線。
這次中期選舉是美國國內對特朗普上任以來諸多爭議的一次民意測評,理論上應能再次體現美國政治的自我糾偏能力。此次選舉背景特殊,時點關鍵,其結果將對美國政治做出以下關鍵性判斷。
其一,選舉結果將衡量美國進步、保守勢力的總體力量對比及變化趨勢。此次選舉將是美國“千禧年一代”首次參與政治投票,這些新鮮選民將成為選舉的重要變量。從人口結構看,美國年輕一代中少數族裔比重不斷上升,總體上對民主黨有利。此外,選舉恰逢美國政治極化達到階段性高潮。選前一個月,美國先后出現“郵包炸彈”“猶太教堂槍擊案”兩起惡性政治性暴力活動。危機加劇了美國民眾的不安全感,拷問了每個選民的政治信念,起到了一定催票效應。
選舉結果將驗證關于人口結構的推論是否正確,也將評估政治極化對選情的即時影響。如果民主黨取得超預期勝利,將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政治極化并不總是有利于共和黨。兩黨政客將根據選舉結果調整其政治主張,政治極化作為一種選舉策略很可能隨之式微。
其二,選舉結果將是對特朗普政府爭議性政策和民粹路線的“全民投票”。此次選舉是特朗普政府經歷的首次中期選舉,被打上了特朗普的政治烙印。特朗普本人從半年前就開始四處助選拉票,為多名共和黨候選人背書站臺,對選舉結果期望甚高。不少共和黨候選人也主動向其貼靠。民主黨則以“反特朗普”作為主要政治主張,強化對特朗普政策的抨擊。
從當前選請看,特朗普逐步實現了共和黨的“特朗普化”,其基礎選民并未流失,聲勢不減當年。但特朗普的“助選風暴”沒有整體上改變共和黨的選情,其所煽起的諸多政治敏感議題沒有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這種結果將讓特朗普重新思考其執政主張和策略。在無法大幅修正其民粹路線的條件下,特朗普接下來很可能改變政治營銷策略,將爭取中 間選民作為主要目標。
其三,選舉結果將牽引特朗普對2020年總統大選的評估。事實上,此次中期選舉對于共和黨有利因素居多。一方面,共和黨在2011年選區重劃中占了大便宜,全美50個州中近80%的選區是由共和黨劃定的。這使共和黨在此之后的國會眾議院選舉中均順風順水。另一方面,此次參議院改選的35個席位中,僅有9席為共和黨控制,共和黨所面臨的改選壓力低于民主黨。
如果民主黨按照當前趨勢拿下眾議院多數,將意味著民主黨已經突破了選區劃分對它的長期桎梏。在參議院選舉中,民主黨不輸就是贏,只要保住當前參議院的微弱劣勢,即很可能在2020年選舉中實現完全執政。民主黨完全執政將意味著特朗普的諸多政策可能在兩年后推倒重來,是特朗普最不希望看到的結果。為了避免這種最壞情景,特朗普必須在余下的兩年內力挽狂瀾,尋求變數。
雖然中期選舉主要聚焦美國國內議題,但選舉結果也將對總統的對外政策帶來顯著影響。通常,如果在任總統在中期選舉后面臨反對黨控制國會的府會分治局面,其國內政策將受到嚴重掣肘。比如奧巴馬在2010年中期選舉后就未能在國會通過任何一項重大立法措施,還受到國會多次政治訛詐。這次中期選舉后,特朗普很可能也面臨類似局面。
在此情況下,特朗普將把更多精力放在可能有所建樹的外交領域,尤其是兩黨均有共識的軍事安全領域。特朗普或將調整當前以解決經貿問題為核心的對外戰略,在對外謀劃中加入更多軍事安全和人權宗教因素。這種變化將讓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思維逐步向共和黨傳統建制派和新保守主義勢力靠攏。特朗普還可能會緩和與其他西方國家的經貿矛盾,加強與那些國家在戰略層面上的合作。而對于價值觀、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特朗普很可能會采取更加單邊主義的措施。
對中國而言,美國府會分治局面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特朗普政府推動“損人不利己”重大立法措施的可能性,但并沒有改變兩國關系的基本態勢。從美國輿論的反應看,中美貿易摩擦、彭斯演講等事件并沒有引起廣泛關注,中國因素并沒有成為此次選舉的突出議題。但是,民主黨在涉華議題上與特朗普共性大、差異小,不會成為阻止特朗普對華用強的制約因素。在美國戰略界,一股塑造中美“新冷戰”、固化“對華接觸失敗論”的妖風邪氣仍在蔓延。
中期選舉結束后,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將迎來一個新的起點,他將把2020年大選作為對華政策調整的終極目標。特朗普以調動中間選民支持為評判標準,重新衡量經貿牌、地緣牌、臺灣牌、合作牌在對華政策中的效用。這些變化或許會讓中美之間的一些問題和矛盾迎來一定轉機,達成臨時性的解決方案,但在另一些更加敏感的問題上,兩國也可能形成新的矛盾和對抗。▲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