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裴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以及中非合作的日益緊密,雙方合作規劃的基礎設施項目已在非洲大陸遍地開花。今年夏天,筆者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非洲吉布提、烏干達、津巴布韋三國調研,實地考察其中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情況和經濟社會效果。調研中發現,亞吉鐵路、烏干達卡魯瑪水電站和恩德培國際機場改擴建項目、津巴布韋卡里巴南岸水電站擴機工程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已經建成交付使用或進入項目收尾階段,得到所在國政府和社會的高度贊賞和普遍歡迎。但同時,一些項目還沒達到設計負荷運行的狀態,尚未實現效益最大化。比如2018年1月正式開始商業運營的亞吉鐵路,不管客運還是貨運都還沒有達到設計運量。
一些西方媒體已經在拿這個做文章了,它們完全不顧一個基本的發展常識,即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要有超前性,特別是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走在需求前面。水電站、鐵路、高速公路等項目建設規模大、投入資金多、施工周期長,在任何國家都是百年大計,現在的建設必須得考慮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需求。以交通類項目為例,一旦一條主要的鐵路或高速公路建成,以后想再拓寬或大幅擴大運量都將是極困難的。
近年來,非洲大陸過去存在的一些戰爭和國內沖突得到有效遏制,非洲國家普遍實現政局穩定,經濟快速增長。2001年—2014年,非洲國家平均經濟增長率超過5%,2015年以來雖受國際經濟形勢低迷拖累,但經濟增速仍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認為,非洲國家經濟增長將保持在一個較快水平。筆者在調研中也發現,非洲各國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經濟發展上,非洲大陸越來越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可以預期,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非洲國家對電力、能源、交通、信息通訊等基礎設施服務的需求還會快速增長。而中國這些年來在非洲一些國家參與建設的水電站、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不僅面向所在國家短期內的現實需求,更面向其中長期發展中將會出現的需求,目的是不讓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拖累非洲國家長遠的經濟社會發展。如果等到基礎設施供給缺口出現時再反過來補,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很可能會打斷經濟快速發展進程,又讓非洲國家經濟發展走上“曇花一現”的老路。
這樣一來不難發現,西方一些媒體攻擊中國通過提供優惠貸款幫助非洲國家建設的基礎設施項目“超出所在國家需求”“不必要地增加非洲國家債務負擔”等,是多么可笑甚至別有用心了。美國一家媒體攻擊非洲國家未來將會面臨項目違約問題,進而導致所建基礎設施落入他手,甚至相關所在國的主權也會因此搭進去。美媒進行這樣歪曲和猜測性的報道,一定是忘了19世紀美國曾向歐洲國家大量舉債用以修建鐵路系統,當時怎么沒見美國人擔心自己喪失主權呢?英國一家媒體批評中國在非興建項目超出所在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它估計也忘了,1994年歐洲之星列車剛開始運行時曾被輿論批評票價過高、運量達不到設計負荷,但現在它已成為連接英國與歐洲大陸不可或缺的大動脈。
當然,非洲一些國家的財政狀況確實還不是很好,外債水平較高,因此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國家的債務壓力。正因如此,在今年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的對非資金支持中大幅增加了無償援助和無息貸款的份額,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非洲國家債務負擔。同時,中國還支持設立中非開發性金融專項資金、自非洲進口貿易融資專項資金,從而不只通過援助和貸款途徑,而是以更加豐富靈活的融資手段,幫助非洲相關國家優化自身的經濟和財政結構。
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一大批中非合作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不僅滿足非洲國家電力、能源、交通、信息通訊等方面需求,而且在那些鐵路或高速公路沿線,一個個功能各異的經貿園區正在規劃和興建,一個個有效利用現有過剩電力的礦產冶煉項目也在上馬投產。毫無疑問,基礎設施項目正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觀察》雜志編輯部主任)
環球時報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