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流民 巫瑾 何平
摘 要:為闡明中國林科院亞林中心農村回歸地方后對其科研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綜合社會治理、新型場村關系和林農生活等的影響。采用問卷調查法對亞林中心及周圍農村125名相關人員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亞林中心農村回歸地方后,科研環境得到改善,新增經費、論文數量和科研林面積均明顯增加,對農村工作投入的經費和工作量減少;但科研勞務單價提高,雇工難度增加,林地林權爭議問題明顯增多,基礎設施建設溝通難度和成本增加,場村和諧程度變差,幼林管護和森林防火管理增加;農村經濟收入、享受政策待遇和基礎設施建設有所改善,林農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對亞林中心職工生活方面的影響不大。研究結果可為亞林中心新型場村關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農村;回歸地方;國有林場;場村關系;影響
中圖分類號 S7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5-0008-04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n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social governance, new forest farm and village relations and the life of forest farmers after the return of rural areas to the subtropical forestry experimental center of China academy of forestry(SCA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125 related personnel in this institu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rural return to the pla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nvironment has been improved, the amount of new scientific funds, the number of papers and the new experimental forest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and the funds and workload of the investment in rural work have been reduced.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of building communication increased, the harmony of the village and village was worse, the management of young forest and the management of forest fire increased; the economic income of the forest farmers, the enjoyment of the policy treat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 were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the forest farmers life was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impact on the life of the staff of the subtropical forestry experimental center of China academy of forestry was little.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 relations in the center.
Key words:Countryside;Returning to the local government;State-owned Forest Farms;Field village relationship;Impact
國有林場是我國林業生產和生態建設中的主體[1]。近年來,我國在如何促進國有林場改革、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踐探索[2-8]。國有林場與周邊場村關系的矛盾問題妥善處理是保障國有林場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也是國有林場日常工作的主要內容,對我國生態、經濟和社會實現協調、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
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成立于1979年,是中國林科院在亞熱帶地區的科研平臺。2015年以前,亞林中心下屬4個國有實驗林場,管轄4個村委會,3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28人,總戶數826戶。近10多年來,隨著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重視,國家對農村投入加大,各類惠農資金、政府財政支持項目逐年增多,亞林中心國有林場下轄農村享受的政策資金比地方少,且差距逐年擴大,而國有林場的事業費來自財政資金,對農村沒有資金投入的政策依據和投入渠道。因此,農村要求回歸地方呼聲不斷提高,場管農村越來越難。經國家林業局、中國林科院與江西省、市、縣、鄉等各級部門的共同努力,2015年3月31日亞林中心與分宜縣人民政府簽訂了《關于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實驗中心石陂等4個行政村劃入分宜縣管轄協議書》,至此,亞林中心國有實驗林場管轄農村的狀況宣告結束。
伴隨亞林中心所轄農村回歸地方政策的落實,場村出現了很多新的難題,如山林權屬的糾紛增加,集體土地上修橋修路難度加大,國有實驗林場租用集體土地的后續管理等問題凸顯,這些存在或潛在的問題給亞林中心改革創新發展和諧新農村建設和當地的鄉村振興帶來了潛在的影響。國內外針對此類問題的研究較少,尚無成熟模式可供參考。
本文通過對亞林中心國有實驗林場農村移交地方后的此方面問題進行了全面調查、分析,旨在探索破解困惑之策,為建立相互支持、互利雙贏、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場村新型關系模式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其它科技型林場處理周圍農村場村關系提供借鑒。
1 研究方法
1.1 調查對象 2017年3—11月,把亞林中心10個職能部門、5個研究室、下屬4個實驗林場、4個管轄行政村、4個周邊行政村列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中心各部門、研究室每人發放調查問卷,對林場領導、科研、生產、辦公室和護林股室每人發放調查問卷,農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每人發放調查問卷。排除標準:入職不滿1年的科技或管理崗人員,調查期間不在崗,入休病假等。
1.2 調查方法 研究者到各單位和農村親自發放問卷并當日收回。為保護參加者隱私,數據采取匿名化處理。共發放問卷125份,回收有效問卷97份,有效回收率77.6%。實際收回數量97份,包括中心職能部門24份,林場39份,管轄農村21份,周邊村13份。
1.3 調查工具
1.3.1 一般情況調查問卷 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工齡、職稱、學歷、工作內容等。
1.3.2 亞林中心機關與林場調查問卷 內容包括農村回歸地方后幼林管護難度,森林防火管理難度,村民盜竊木材情況,爭山爭地的情況,森工生產鋪路修橋的難度,對農村投入的經費、工作量、基礎建設維護成本、場村關系如何、存在問題、處理意見或建議,農村對林場存在利益訴求。
1.3.3 農村回歸地方后農村調查問卷 主要包括受調查人員的職業、收入來源、年均收入,與回歸前收入、享受政策、科技資源的差異比較,回歸地方后場村關系存在的問題及對中心的訴求。
1.3.4 亞林中心周圍村調查問卷 主要包括所在村莊經濟狀況、基礎設施、享受的惠農政策與回歸地方后的農村差異。
2 結果分析
2.1 對科研工作的影響 農村回歸地方后對科研工作的影響見(表1、圖1)。表1可以看出,農村回歸地方后,科研勞務單價、科研人員工作環境和科研雇工難易程度3個指標方面,受訪者認為維持不變的分別占66.67%、63.63%和75.00%,而29.16%、31.82%、25.00%的受訪人員認為科研勞務單價有所增加,科研人員工作環境變優,雇工難易程度增加。說明農村回歸地方2年后,對亞林中心各項科研工作整體上影響不大,但科研勞務單價呈現增加的趨勢,雇工逐漸變得困難、科研人員工作環境得到優化的趨勢。
表1 農村回歸地方后對科研工作的影響
[科目 增加(有利)/% 維持不變/% 減少(不利)/% 科研勞務單價 29.16 66.67 4.17 科研人員工作環境 31.82 63.63 4.55 科研雇工難易程度 25.00 75.00 0.00 ]
從圖1可以看出,農村回歸地方后,短期內獲得的科研成果科研到位經費、論文數量、科研林面積明顯增加,科研到位經費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431萬元提高到2017年的783萬元,增加了1.82倍;科研論文數量由年均20篇提升到40篇,科研林面積由2014、2015年未建設提升至57.7hm2和37.4hm2。但由于時間較短或受到科研發展規劃的影響,科技成果產出數量、示范林面積和專著數量等長期成果的影響不大。因此,從總體上看,農村回歸地方有利于亞林中心科研發展。
2.2 對亞林中心綜合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工作的影響 農村回歸地方后對亞林中心綜合管理和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工作的影響(表2)。總體上來看,農村回歸地方后,對農村工作、人事教育投入的經費和工作量有所減少;但在林地爭議、林橋林路建設協調的難度方面明顯增加,在林橋林路建設與維護成本、幼林管護、森林防火、林木盜伐管理方面難度增加,其原因在于缺乏行政管理權后,對林區農民的行為的行政控制力缺失,從而也引起了場村和諧程度下降(表3),但對社會治安和職工生活影響不大。
從各場遇到的問題數量和程度來看,長埠林場所面臨的問題數量最多,程度也最明顯,年珠林場最少。如除林木盜伐指標外,長埠林場在綜合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及森林資源管護方面問題增加,而年珠林場的社會治安、場村和諧程度和對職工的影響,未受明顯影響。其原因可能與場周邊環境差異,林場、村干部管理水平與方式等有關。
2.3 對農村、農民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農村回歸地方后對農村的生產、生活的各方面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幾乎所有林農均享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基礎設施建設條件的改善,而在經濟收入、科技保障和生活質量方面得到改善的農民占38.10%、32.35%和35.00%。其中4.76%林農經濟收入有所下降,其生活質量也得到了相應的減少。醫療保健、教育與文化、土地產出方面并未因歸口的變更而受到影響。說明農村回歸地方后,總體上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基礎設施的改善和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表明,亞林中心農村回歸地方后,科研工作環境得到改善,到位經費、論文數和科研林新增面積等明顯提高,科研勞務單價和雇工難度有所增加,農村投入經費、工作量、人事教育管理工作量減少。因此,亞林中心農村回歸地方后,能夠精力更集中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另一方面,農村回歸地方后使村民享受到更多的惠農政策和更完善的基礎設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農村回歸地方后也給亞林中心林場管理、資源保護等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林地林權爭議問題明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溝通難度和建設成本有所增加,幼林管護、森林防火管理難度增加,場村和諧程度變差等問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隸屬關系改變和各類利益之爭。實際調查中通過與中心職工、村民的交流,初步總結了4點融洽場村關系的建議如下:一是盡快開展場村林權糾紛普查工作,統計涉及糾紛的林地面積,糾紛宗數,涉及的利益相關方等,對林權糾紛或利益沖突進行分門別類,制定針對性沖突管理措施和糾紛解決途徑,在此基礎上制定《亞林中心場村糾紛管理指南(或手冊)》,為開展糾紛解決工作的人員提供指導;二是依據歷史事實通過談判協商或法律途徑解決山林權屬爭議。山林權屬爭議事關國有林場穩定和發展,也是國有林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在解決山林權屬爭議上,依據歷史事實,場村雙方憑土地證、林權證以及協議書等資料通過協商解決或司法途徑解決;三是加強周邊聯訪聯誼。就森林防火、幼林管撫和資源管理等問題與周圍農村建立聯防、聯誼機制,利用亞林中心的科技優勢和設備優勢,以及農村距離林地近、防護成本低的優勢,開展森林資源管護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利用林業科技優勢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建設美麗鄉村。利用用材林、經濟林、森林旅游和林下經濟等林區重點、新型產業方面的科技優勢[10-11],把先進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廣給林農,帶動林區產業發展;五是探索建立和諧的場村新型文化,提高村民文化修養,為建立和諧的場村關系提供保障[12]。
參考文獻
[1]李建鋒,郝明.我國國有林場改革歷程與發展思路[J].中國林業,2008(20):26-27.
[2]田明華,李紅勛,王自力.中國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02):107-110.
[3]張紅霄.我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背景及動因分析——基于福建省村級案例研究[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4):68-72.
[4]李榮勛.浙江省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若干問題探討[J].浙江林業科技,2004(02):56-59+64.
[5]姚昌恬.關于國有林場改革開展情況的調查報告[J].林業經濟,2018,40(02):3-7.
[6]田明華,王自力,李紅勛.試論我國國有林場體制改革[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04):54-59.
[7]李湘玲,王慧.張家界市國有林場改革現狀及發展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6(06):15-19.
[8]丁娜,張紹文,程寶棟.國有林場后續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6,36(07):149-154.
[9]黃禮祥.關于國有林場林權糾紛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林業經濟,2010(01):50-53.
[10]潘偉華.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對策[J].福建林業科技,2012,39(03):148-150.
[11]羅芬,鐘永德.三十年旅游發展對國有林場的影響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4,34(05):107-112.
[12]陳世清,鄭小賢.國有林場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3-16.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