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雯 謝璨夷
摘 要:非正式組織是鄉村治理的主體之一,其組織形式靈活多樣的特點極大地滿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村民提供了一個參與基層治理的平臺。該文通過梳理非正式組織的主要類型,基于SWOT模型對農村非正式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4個方面進行分析,并針對其所處的困境提出發展對策,這對引導非正式組織成長,促進鄉村治理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非正式組織;鄉村治理;利益表達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5-0013-03
近幾年來,鄉村治理問題引起了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重視,對鄉村治理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關注點大多集中在鄉村的正式組織,而對鄉村非正式組織的研究還不是很多。隨著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家庭經營的生產方式使得村民與鄉村正式組織以及集體的聯系大大減少,正式組織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村民生活和村民[1]生產的需要;而與此相反,鄉村的非正式組織卻在很多地方日益興起,發揮著彌補正式組織缺陷、滿足村民心理需要和維護社會安定等作用,成為了振興鄉村社會的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本文主要探討了當前農村非正式組織的主要類型,農村非正式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現狀與困境,并提出了引導非正式組織成長發展的對策建議,對構建和諧鄉村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鄉村非正式組織的主要類型
斯蒂芬·羅賓斯認為,非正式組織是員工為了滿足社會交往的需求,在工作環境中自然而形成的,其組織內部沒有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聯盟[1]。而鄉村中的非正式組織則是指村莊內部成員之間基于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在長期交往中自發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網絡。傳統的鄉村倫理規范和文化習俗是鄉村非正式組織的價值基礎,使得其在處理各類問題時偏向性趨向明顯,普遍存在“重關系、講人情”的現象,具有內聚力強、成員廣泛、合理不合法等特性。
非正式組織影響著村民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行動邏輯甚至整個村莊的和諧發展。當前,在我國鄉村地區出現了多種非正式組織,其主要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1)宗族組織。村民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家族觀念已深入人心,宗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的行動邏輯。而且宗族組織在村民中具有一定的威信,所以在鄉村中發揮著化解矛盾糾紛和調節利益分配的作用。(2)宗教組織。宗教組織興起的原因主要是鄉村地區的利益表達渠道相對較為堵塞,當村民在遇到大災難又無法通過上訴政府解決時,他們往往就會把化解危機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神靈,試圖通過虔誠信主度過危機。與此同時,鄉村中存在不少留守的老年人,他們往往通過參加宗教活動來度過空閑時間,在宗教活動中追尋集體感;也希望通過誠心信教,為子女祈福。(3)未經注冊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之后,分散經營方式已然不能適應現代化的規?;a,必然選擇聯合起來共謀發展,導致出現了很多非正式的經濟團體,促使農民之間進行互助合作。(4)農民自發的維權組織。由于土地征收利益糾紛沖突日益嚴重,基層政府官員濫用權力致使貪污腐敗時常發生再加上鄉村黑惡勢力暴行等多種因素的干擾,迫使村民不得不尋求新的維權之途。目前經常出現的村民群體上訪事件以及部分地區出現的村民集體抱團抗議地方政權事件,使得很多鄉村地區出現了一些維權性非正式組織。
除了上述形式的組織外,鄉村地區還存在很多其他類型的非正式組織,但從總體上來說,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成員維持聯系的依據和組織活動所依據的原則,都是依賴于彼此間的血緣、業緣和地緣。
2 非正式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SWOT分析
2.1 優勢
2.1.1 具有非官方性的特點 一方面,非正式組織是由村民根據自身需要自動形成的一種組織形式,相對于政府組織而言,組織結構較為靈活,不像政府一樣設有正規的規章制度和嚴格的組織結構框架,所以給村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與村莊治理的平臺,村民可以在非正式組織中找到集體歸屬感,這就增強了廣大村民的主體意識,增加了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自主能動性。另一方面,非正式組織形式多樣,而且還能匯集政府資源、市場資源和社會資源,使村民能夠利用多種資源的便利性來滿足其價值訴求。當涉及到公共資源的分配、土地權益分配、鄰里矛盾糾紛時,村民可以通過向非正式組織中的成員尋求幫助,借助多種關系來化解雙方矛盾,更為方便快捷地維護自身權益。
2.1.2 構建村民自治的平臺 首先,鄉村非正式組織作為群體存在,相比于村民個體擁有更強的需求表達力量,以組織的共同力量影響政策,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改善村民個人利益訴求難以表達的困境,同時也有助于監督政府行為,抑制基層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傾向,確保政府在供給鄉村公共服務時做到公平、公正和公開。其次,有助于緩解村民博弈中的矛盾。非正式組織作為村民自我調節的產物,可以取得村民的信任,通過增強村民個體之間的良性溝通,從而擺脫囚徒困境,促進良性合作,改變集體的非理性的狀態。最后,非正式組織中的精英階層相對于村民個體而言,他們擁有更多的優質資源,其決策理性也就更高,更能有效解決鄉村治理中出現的難題,從而以一種強公平性和高效率性的方式融入村莊治理。
2.2 劣勢
2.2.1 組織資金不足 非正式組織不可能像政府組織一樣強制征收稅款,它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它也不能像市場主體那樣通過營利的方式來獲得資金,只能是根據大多數組織成員的意愿,向組織成員收取會費,或者拉取外部贊助來維持成本運營費用,籌資渠道十分狹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活動范圍,甚至影響其生存。目前,非正式組織對政府組織的資金依賴性很強,其開展活動所需經費都依賴于政府的資助或財政撥款。當非正式組織沒有獲得政府的資金幫助時,非正式組織管理者為了拉取活動經費,就會偏向于從事一些營利活動,這就偏離了非正式組織建設的初衷。
2.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成員多數源自于當地的村民,這部分人的素質相比于政府組織中的官員,其文化程度比較低、缺乏現代管理和經營理念,不可避免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加之許多村民對鄉村非正式組織的認識不到位,使非正式組織處于一種自由松散的狀態,偏離了原來的運行軌道,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其次,非正式組織是以“感情”為紐帶的,缺乏民主監督和決策的公正性,其組織制度不健全,運作不規范。非正式組織內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辦事程序,當出現不遵守規章制度的情況時,又沒有嚴格執行相應的懲處措施,所以時常發生人治多于法治的現象,這不利于依法治國的有效推行。
2.3 機會
2.3.1 鄉村振興戰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振興戰略[2]。鄉村振興戰略中明確指出要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方式,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一體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一治理體系的執行依賴于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而組建這支工作隊伍所需要的治理人才為鄉村非正式組織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例如,有的非正式組織中有一群熟悉農村運作規律、理解農民現實需求、掌握農業技術的小團體組織,這些小團體的存在恰到好處地滿足了村民自治的要求,也成為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一員。
2.3.2 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 隨著村莊治理問題的日益增加,政府組織在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捉襟見肘,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及時化解村莊治理的困境。而近幾年來,隨著鄉村非正式組織的出現,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不斷增強,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鄉村治理的困境。當非正式組織在村莊治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廣泛時,政府組織對其的關注和重視也日益增加,非正式組織在村莊治理中所取得的成果也使社會各界認識到其重要性,也加大了對其發展的支持力度。
2.4 威脅
2.4.1 合法性問題 目前,非正式組織主要有以下2個合法性問題,其一,主體資格是否合法的問題。非正式組織作為活動主體需得到法律的認可,但是目前我國法律的準入門檻比較高,導致了許多鄉村非正式組織并沒有進行合法注冊,使得非正式組織的生存發展空間受限。其二,組織活動內容的合法性問題。由于近年來鄉村黑惡勢力的膨脹,影響了一部分非正式組織的合法性運行,容易出現由“弱”轉“黑”的現象。當村莊中的黑惡勢力滲透到非正式組織當中時,就容易導致組織中發生一些不合乎法律規范的事情。再加上非正式組織擁有的高效信息傳播網絡,使得一些未經認證的小道消息快速在村莊中傳播,導致村民輕信謠言,這很容易被邪教組織、黑惡勢力等利用擾亂村莊治理秩序,不僅造成村民信仰的迷失,同時極易暴發聚集事件,長此以往容易形成不正之風,危害到農村民主政治建設。
2.4.2 人才外流問題 村莊精英是非正式組織人才隊伍中的一支最為重要的力量。賀雪峰認為,村莊精英是指在農村社會中影響比較大的人物,他們有著特定文化中的位置和明確的自我意識,在村莊中的名望和地位都比較高[3]。但是,在城鎮化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大背景下,村莊中的勞動力人員大量涌入城市,開始在城市尋找工作就業機會,甚至很多就業成功的人就永遠定居在城市,這使得鄉村流失了大量精英治理人才;再加上鄉村非正式組織管理人員待遇低,工作不穩定,對優秀人才吸引力不強,也留不住人才,這就導致非正式組織的創立、運行、發展所需要的人才隊伍很難壯大。
3 對策建議
非正式組織在村莊生活中占據巨大的作用,其對現代農村社區的建立具有積極作用,積極引導其發展,能夠促進充分調動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穩定發展。
3.1 非正式組織進行制度化管理創新 鄉村非正式組織大多是以情感為紐帶,其行為動機受到主觀情緒和人際關系的影響較大,組織決策不夠規范,也不符合民主化的要求,因此要創新非正式組織的管理機制,加強其對組織成員的管理,減少人治的現象,嚴格規范非正式組織的運營。一是完善鄉村非正式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由于當前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成員大部分還是農民,所以要通過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質和增強村民的工作能力,使組織成員在組織中能有效發揮自己的才能,為村莊治理做出貢獻。二是建立激勵制度。當前,很多村民之所以不愿意在非正式組織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資待遇低。所以,要在非正式組織內部要建立激勵機制,對那些表現好的成員要適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增強組織成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建立競爭機制。在各組織間建立競爭機制,可以賦予組織壓力和動力,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組織的潛能;也可以使非正式組織客觀地評價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局限性,調整目標與行動方式,從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水平。
3.2 完善有關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法律規范 當前,我國對于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法律規范尚不完善,因此要大力細化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法律規范,填補法律漏洞。首先,要明確制定非正式組織成立的資格審查條件、注冊方式和懲處條例,并通過法律重點界定清楚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性質、職能、責任等。同時,也要注意鄉村非正式組織與城市非正式組織之間的差異性。鄉村非正式組織有很大的特殊性,鄉村非正式組織的人才建設和資金籌措等方面的能力都弱于城市中的非正式組織,而且城市中的非正式組織可利用的社會資源也多于鄉村中的非正式組織。因此,要在認識到非正式組織普遍性的同時,重視鄉村非正式組織的特殊性,制定合乎鄉村非正式組織發展特點的相關法律規范。其次,在鄉村地區要強化村民的法治教育,讓村民盡快熟悉與村民自治制度相關的法規政策,促進鄉村治理的法治發展。只有當非正式組織成員知法、懂法后,才能加快鄉村非正式組織向現代法治組織轉變的速度,使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平等,使村民采用法律許可的利益表達方式與政府進行溝通。
3.3 建立鄉村非正式組織的利益表達渠道 “當一個社會中各種成分缺乏有組織的集團,或無法通過現有組織的集團充分表達自己利益時,一個偶然的事件或一個領袖的出現都有可能觸發人們積蓄著的不滿,并會以難以預料和難以控制的方式突然爆發”。[4]如果利益表達渠道不暢通,當危機突然爆發時,將會造成村莊治理失序,影響鄉村村和諧社會的建設。目前,各地區的非正式組織發展狀況不盡相同,鄉村非正式組織發展程度的不同決定了對其活動的組織、引導也應該有所區別,各地方基層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應該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指導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活動,并創立與其相適應的利益表達通道。
3.4 引導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協調發展 目前,雖然強調國家退出鄉村基層社會,但我國鄉村地區存在著基礎設施差、底子薄弱以及組織化程度低的問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政府主導的正式組織力量依然對鄉村非正式組織的發展起很大的輔助支持作用。一方面,非正式組織要認識到正式組織對其發展的重要性,并處理好與基層正式組織(以村民自治組織為代表)及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村民自治組織也需要與本地區內的非正式組織建立起良好關系。正如巴納德講的“正式組織形成前所必需的一個條件是非正式的聯系,要使得共同目的能夠被接受、信息交流成為可能、協作意愿的精神狀態得以達到,都必須有一個事前的接觸和預備性的相互作用過程?!盵5]所以,正式組織要經常與非正式組織進行溝通,及時了解非正式組織的動態。首先,政府組織要幫助鄉村非正式組織擴大社會影響力,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非正式組織,增強村民的社會責任感。其次,基層正式組織在制定制度的整個過程匯總要咨詢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意見,了解其價值訴求,實現基層正式組織與鄉村非正式組織之間的良性互動。
4 結語
鄉村非正式組織在鄉村治理中既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負面問題,但從總體上來說,鄉村非正式組織的發展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在鄉村治理中國應充分發揮非正式組織的積極作用,盡力避免其消極影響,使鄉村非正式組織以服務村莊治理為發展目標。我們要通過采取完善有關鄉村非正式組織的法律規范,創新非正式組織的管理機制,建立鄉村非正式組織的利益表達渠道,引導非正式組織與正式組織協調發展等措施來積極引導非正式組織的發展,從而整合鄉村治理資源,促進和諧鄉村社會的構建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羅賓斯組織行為學精要[M].鄭曉明,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100.
[2]新華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 5234876.htm,2017-10-27.
[3]賀雪峰.村莊精英與社區記憶:理解村莊性質的二維框架[J].社會科學輯刊,2000 (4):35-41.
[4]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等,曹沛霖.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5]巴納德.經理人員的職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責編:張宏民)